乳房超音波在臨床上的應用及展望

【資料來源: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

根據衛生署統計,臺灣婦女乳癌發生率年年攀升,1976年占癌症第6位,目前則已躍居國內婦女癌症死亡原因第1位。因此數年來醫界致力於對乳癌之偵檢,以期早期診斷增加存活率。除了每個月乳房定期自我檢查外,目前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是最常使用的2項工具。一般來說,40歲以下的年輕婦女因為乳房腺體較為緻密,乳房攝影時不易判讀,應以乳房超音波為第一優先選擇。

 

一、乳房超音波之簡介  

乳房超音波(Ultrasound of Breast)是一項診斷乳房疾病的工具,利用高頻率探頭(710MHz)發射音波掃瞄乳房,經由反射,將乳房內部結構傳送至電腦而整合出乳房影像,藉此可測出乳房的疾病。它是不具侵襲性、方便、快速的乳房檢查方法,同時可以立即得到結果。

受檢者採平躺姿勢(若乳房組織豐滿則要偏45度側躺),雙手舉高置於頭上,使受檢乳房組織平均分佈,接著在乳房上塗抹潤滑劑,利用探頭以順時或逆時鐘方向掃瞄一圈,檢查時間大約1020分鐘,不會有疼痛感,對身體也不會有傷害或副作用。

當摸到乳房有硬塊或結節、乳房疼痛、乳頭有異常的分泌物、乳頭或皮膚凹陷及變形、兩側乳房大小不對稱、腋下淋巴結腫大、皮膚有橘皮化現象、或是觸診摸到硬塊,但乳房攝影照不出硬塊,或是照出硬塊而無法區別是否為囊腫(水瘤),則必須做乳房超音波檢查。其他包括懷孕、隆乳者及乳癌手術後追蹤、乳房手術前的定位或乳房良性疾病的追蹤,也必須做乳房超音波檢查。

 

二、乳房良性與惡性病變之超音波

(一)惡性腫瘤在超音波影像上的表徵:

1.病灶形狀不規則。

2.病灶有放射狀的邊緣。

3.病灶的高度大於寬度,表示此病灶生長超過正常的組織平面,屬於惡性的可能性較高。

4.病灶之回音很低。

5.病灶後回音減弱、有陰影(acoustic shadow

6.鈣化點在超音波上不如在乳房攝影上明顯。

7.彩色都卜勒超音波影像(color Doppler sonography)上見到血流增加,尤其是有血管由邊緣進入腫瘤中央,惡性的可能性較大。

 

(二)良性的乳房實質病變在超音波影像上的表徵:

1.呈圓形或橢圓形。

2.邊緣平滑整齊或稍呈波狀邊緣,有時可見到一層薄的高回音外膜(capsule)。

3.橢圓形病灶的長度大於前後徑。

4.病灶內部回音與周圍脂肪的回音相比,有較高回音或相同回音者,通常都是良性的病變,大多數纖維腺瘤之回音與脂肪相同或稍低。

5.病灶後方回音增強。

6.彩色都卜勒超音波影像上未見到血流增加或只有血管由邊緣繞過。

      根據病灶在超音波上的表徵,即可評估乳房之良性病變或惡性腫瘤。如果判斷其為良性的可能性比較大,則可以繼續追蹤觀察。若無法區分良性、惡性或認為惡性的機率大,則須做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或組織切片以進一步確認。

 

三、超音波掃瞄在乳癌分期扮演之角色

乳癌分期以評估乳癌腫瘤大小,淋巴及全身轉移(T.N.M.)狀況作為分期依據。

(一)乳房超音波對腫瘤大小的測量較理學檢查及乳房攝影更為準確,與「核磁共振造影」相比則略遜一籌,然核磁共振造影昂貴並非常規皆可使用。

(二)乳房鄰近筋膜及肌肉的侵犯,超音波掃瞄亦優於乳房攝影,但不如核磁共振造影。

(三)鄰近淋巴結之評估,尤其是第2及第3區腋下淋巴結,超音波檢查具有絕對的優勢。

 

四、乳房超音波的推展

乳房超音波檢查的儀器推陳出新,功能及解析度也日新月異。

(一)技術層面的進步:超音波憑藉即時性、高頻評率探頭及數位技術的發展,得以對乳房進行全方位掃瞄、3D立體掃瞄及都卜勒血流檢查。

(二)電腦與神經網路之應用:電腦的蓬勃發展,除了對乳房超音波訊號處理帶來技術上的突破,應用Dicom-3的普及,使電腦工作站得以成立,也使診斷更精準。電腦化也可克服乳房超音波太依賴操作者經驗的缺點。

(三)介入性超音波的進展:在超音波指引下,以細針穿刺抹片或粗針切片等方法,對乳房腫瘤診斷的正確性皆較傳統方法為高。

1.超音波指引下乳房粗針切片:以較大針管可取得較多的腫瘤組織,以得到更正確的診斷,甚至可將腫瘤全部切除。

2.於超音波探頭上附加感應器:分為電子式或磁式,做細針抹片時,可更明顯看到針頭位置,而準確取得所需的細胞。

3.超音波指引下使用冷凍療法或放射線將乳房腫瘤去除,也是近來的發展之一。

乳房超音波之臨床應用,不再侷限於光攝影的輔助工具,對觸摸得到的乳房腫瘤應列為檢查的首選工具,而將之列為主要的篩選工具之一,也指日可待。 

 本文著作權為原單位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單位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