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落人間的草莓仙子——淺談血管瘤寶寶 |
【臺北榮總外科部兒童外科 錢大維主任】
|
「血管瘤」在兒童是相當常見的,可以發生於身體的任何一個位置,甚至是內臟。大部分血管瘤長在皮膚,看起來呈暗紅色,好像草莓般,所以有人稱它「草莓記」。 典型的草莓記出生時不很明顯,會隨年齡慢慢出現或變大,通常在4、5個月時變化最快,6個月時變得最大,這種血管瘤多會在1、2年內消失。 一、血管瘤的分類
草莓型血管瘤大部分是由微血管構成。因微血管很細小,血液在裡面流動較慢,所以可能會發生栓塞,有些血管瘤就是因為栓塞、缺血而自行萎縮的。微血管型血管瘤造成的困擾主要是影響外觀,但若生長在較重要部位則可能影響功能,如長在眼皮,可能影響眼睛閉合;在鼻孔或呼吸道內,會影響呼吸;在口腔則影響進食;在肛門則影響排便。 有些血管瘤也會生長在肌肉、內臟或顱內,其症狀與位置有很大關係。較大的血管瘤因血流量大,可能會造成心臟負荷過重而導致心臟衰竭;也可能破壞血小板,引起血小板過低而出血。 血管瘤的分類,除了常見的「微血管型」血管瘤,還有較少見的「海綿型」及「混合型」血管瘤。「海綿型」血管瘤通常生長在表皮下較深的的組織,由較粗的血管組成,可看到鼓鼓的腫瘤,不過表面皮膚看來是正常的,摸起來則是軟軟的,超音波在診斷上有很大的幫忙。混合型血管瘤有微血管及較粗的血管組成,其特性是兩者的混合,海綿型通常要手術切除才能治療。 二、血管瘤的治療
治療血管瘤,定時觀察即可,不必太費力治療。若影響視力或嚴重影響外觀及其他功能,才必須積極治療。若能徹底切除,外科手術應是優先考慮的方法;若不能切除,或切除有危險,可考慮局部類固醇或其他藥物注射。呼吸道血管瘤可能要以雷射治療;若造成心臟負荷過重,或引起血小板過低等緊急情況,則必須大量靜脈注射類固醇或干擾素。 對付血管瘤的方法很多,多與醫師商討,或詢問第二意見,均為不二法門。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