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了腸躁症!?

【三軍總醫院胃腸科醫師許晉輝】

一、什麼是腸躁症

        腸躁症患者往往為反覆發作的下腹痛所苦,每次發作時總是伴隨著排便次數增加及大便變稀的情況,排完便後下腹痛稍微緩解,但又再出現,以致影響工作及睡眠。

        腸躁症全名是「腸激躁症候群」,根據研究,國人腸躁症發生率約為22 。腸躁症簡言之是由於腸道功能異常所表現出來與排便相關的症候群。症狀可包含腹痛、排便習慣改變、脹氣、腹脹、解便不完全的感覺,或糞便中出現黏液。當這些症狀一起出現,並持續存在,具有嚴重的生活困擾時,傾向於認定它是一種功能障礙疾病。

二、腸躁症的原因

  為什麼會發生腸躁症?原因不明。也沒有任何檢查可以確定診斷。可能誘發腸躁症的原因,包括腸道蠕動功能障礙、飲食因素、神經異常、感覺異常、腸道與大腦之訊息交流異常,但目前尚無定論,不過研究顯示,患者的大腸對一些刺激特別敏感,例如某些食物(吃大餐、脂肪、巧克力、乳製品、酒精,咖啡、茶、可樂,碳酸飲料)、運動、情緒與壓力。女性月經來潮時症狀可能加重,顯示腸躁症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

三、如何改善腸躁症

        腸躁症患者不會有生命危險,故治療目標以減輕症狀,和提高生活品質為主。首先,要瞭解自己在何情形下、做那種活動、或吃什麼東西以後,症狀比較嚴重。再根據以下的建議,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減輕和控制症狀,才能不必長期依賴藥物。

(一)增加身體的活動力:運動幫助降低無形的壓力,並刺激腸道進行規律性的收縮與放鬆。

(二)生活型態的調整:紊亂的生活型態可能比單一食物更易引發症狀。例如三餐不定時,吃飯匆匆忙忙且常被工作打斷,邊吃飯邊工作,或很少放鬆,這種緊張性生活方式,都可能使症狀惡化。

(三)改善飲食:均衡飲食、規律的進食時間、增加高纖維的食物及補充水份。每個人對食物的反應有差別,故在改善飲食時,需多嘗試各種食物,發掘較適合個人的飲食。

(四)減少壓力並調整面對壓力的態度: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胃腸疾病,本身不會引起嚴重病變或癌症,但卻為某些病人帶來生理及心理困擾,故對腸躁症要有正確認知。擔心、焦慮和心理壓力都會引起消化道問題,例如胃痛或腹瀉。減少壓力來源,如高度壓力的工作,並調整心態,才可減輕腸躁症的徵狀。

(五)藥物治療:根據不同患者的主要症狀需求調整藥物,減輕症狀,例如:抗痙攣藥物能放鬆腸道肌肉和解除痙攣;止瀉藥能減緩食物在腸中移動的速度;纖維質補充品可以幫助排便,減緩腹瀉。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