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預防及治療方法

【陳右緯/桃園壢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多數人對「中風」不陌生,但對中風的認知卻極為有限,根據衛生署公佈,腦血管疾病為9210大死因第2位,其威脅性不容忽視。

一、腦中風型態

(一)腦梗塞(缺血性腦中風):這是臺灣最常見的腦中風型態,主要是因供應腦血管的動脈硬化或受血栓堵塞,進而造成腦組織壞死。依受影響的部位不同,症狀也有差異。

(二)腦出血:與高血壓有密切關係,少部分是先天腦血管動脈畸形,導致血管破裂所引起,常發生於腦部的視丘、腦幹、小腦等部位。

(三)蜘蛛膜下腔出血:腦部構造由外而內為硬腦膜、蜘蛛膜、軟腦膜,因此當腦血管有動脈瘤或先天性異常時,常會導致此型態中風發生,造成出血瘀積於蜘蛛膜下空間。

二、治療方式

        中風治療多以降低腦壓及治療相關合併症為主,確立有大血塊、動脈瘤或嚴重頸動脈狹窄,才建議開刀或置放頸動脈支架進行治療。

        國人最常見的腦梗塞,多以抗血小板劑、降血壓、降腦壓藥物、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等為主,若於急性腦中風發作3小時內,確認無腦出血等禁忌時,施打抗凝血劑,將有效提升預後復健能力、降低殘障等級。此種藥物核可使用於腦梗塞患者,但使用不慎易造成出血症狀,僅限確認中風發生後3小時內之病患。因此,中風時緊急送至有提供抗凝血劑之醫療院所,方能於黃金時間內達到治療目的。

三、如何預防

        腦中風的高危險群,不外乎高血壓、心臟病、高血脂、糖尿病,或有家族史、抽菸、飲食習慣不良等民眾。即使非上述族群,也應注重平時預防,疾病通常是突發且無事前症狀的,平時即應做好預防工作:

(一)定期檢查血壓,控制血壓是預防中風及心臟病的第一步。

(二)若曾發生過腦中風或有血管疾病,日常生活更應避免情緒激動、過勞等現象,並接受醫師建議給予藥物及飲食控制。

(三)熟知腦中風相關症狀,若發生早期症狀,如突然說話不清、一手一腳麻痺,視力喪失或影像重疊,僅持續幾分鐘、幾小時或1天就消失時,應立即就診,由專業醫師診斷。

(四)每半年或1年進行腦血管或相關功能檢查,以早期發現或治療。

        腦血管疾病屬慢性疾病,成因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唯有在未發病時做好預防,平時多吸收正確的相關資訊,才能照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