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物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
【臺大醫院小兒免疫科/楊曜旭醫師】 |
「過敏」是指外物刺激身體之後,經由特殊免疫系統的活化而產生的一種發炎現象。發生在不同的器官就會造成不同的疾病。例如,過敏現象若發生在氣管即會造成氣喘;若發生在鼻腔即所謂的過敏性鼻炎。以理類推,當皮膚過敏發炎,就稱為過敏性皮膚炎或是異位性皮膚炎。形成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遺傳與環境兩大因素,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可從嬰兒2~3個月大即開始。
大部分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及其家屬皆有明顯的異位性體質。除了皮膚癢疹外,患者的皮膚表層結構摸起來呈粗糙狀。不健全的皮膚因失去原來的保護作用,容易受到外來過敏原及其他物質的刺激,或是黃色葡萄球菌的附著,造成皮膚更嚴重的發炎,甚至併發蜂窩性組織炎。
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除了要避開過敏原及其他刺激物外,還應積極的著重皮膚保溼。一旦發炎現象產生,需盡快就醫,藥物的選擇以止癢(抗組織胺)、抗發炎的藥物如類固醇為主,若併發細菌感染則須配合抗生素的使用。
即使是局部塗抹的類固醇,使用久了仍會產生副作用,如皮膚萎縮,更遑論長時間使用全身性作用的類固醇,或其他口服、針劑的免疫抑制劑。最近新研發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膏,其成分可抑制T淋巴球細胞增生,而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炎現象,T淋巴球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所以此類藥品提供醫師及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總之,異位性皮膚炎雖然是一種相當棘手的過敏性疾病,但是只要有耐心、恆心、信心,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積極保養,並配合醫師藥物的使用,仍然可以將其造成的不適與傷害降到最低。
|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