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看疾病──神祕的伊波拉病毒

【黃鈴茹/臺北榮總內科部感染科醫師】

由達斯汀霍夫曼所主演的「危機總動員」是一部以「伊波拉病毒」(片中則改名為莫塔巴)為題材所衍生的電影。當時把它當作是一部科幻寫實電影,畢竟這樣的威脅離我們似乎太遠了,然而前年嚴重呼吸道症候群的流行,儼然就是電影的翻版,再重新觀賞影片,所得到的感受又不同。這部電影著重在病毒的高傳染性與高致命性,也描寫傳染病所造成的恐慌,然而電影有時會強調戲劇效果而跟現實有些出入。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伊波拉病毒」。

一、伊波拉病毒的出現
  「伊波拉病毒」是屬於線狀病毒屬(filoviridae),病毒直徑約80nm、970nm長,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支狀、有時捲曲。回顧歷史在1976年首次在鄰近赤道的蘇丹西部省份與離其約500哩遠的薩伊同時出現,當時的死亡率約70%;第2次爆發流行是1979年發生在蘇丹的同一地區,1995年在薩伊的Kitwit有大規模的流行,目前此病毒的儲存宿主到底是什麼還不知道。

二、症狀及傳染途徑
  此病毒的潛伏期約2~12天,人跟人之間的傳染是經由接觸體液、血液和分泌物所造成的,這也是院內感染的主要來源,它不會經由飛沫傳染,臨床上的表現初期主要是類流感症候,如發燒、頭痛、全身肌肉酸痛、倦怠、關節疼痛及喉嚨痛,病人經常繼發性的出現拉肚子及肚子疼痛、斑點狀丘疹,之後併發多處器官衰竭而死亡。目前沒有特殊的藥物可以給予,治療以支援性療法為主,隔離病患仍是目前最有效防止此病毒傳染的方法。

  回頭來看電影中的病毒潛伏期縮短、可藉由空氣傳染、內臟的器官液化等,這樣的改變或許是為了戲劇的效果,但病毒的容易突變,日後是否會有這樣的變化誰也不知道,就如同片頭諾貝爾獎得主Joshua Lederberg博士所說:「The single biggest threat to man』s continued dominance on the planet is the virus」。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