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5歲民眾  四成運動量不足

【丁湘娥/青年日報94121日第9版】

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劉影梅博士公佈國人身體活動量現況調查報告。這項研究的起源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發現已開發國家人民生病的原因,多肇因於運動量不足,而進行的相關調查;在國民健康局的支持下,劉影梅於國內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目前已完成前二年。

一、活動量指標

這份研究中,引用了「費力身體活動」及「中等費力活動」二項指標。所謂費力身體活動,是指每週固定時間進行較激烈的運動,如籃球、足球、網球單打、慢跑等,若為游泳或騎自行車,則必須持續而快速;至於中等費力活動,顛覆過去大家對運動的定義,包括做家事、背書包走路等,只要每次10分鐘、每週累積達150分鐘,亦可達到定期運動的效果。
二、調查結果

在各國身體活動量不足的比率中,臺灣高達三成九,僅次於加拿大的四成三。不過,在每週60分鐘費力身體活動的推薦量比率上,臺灣為三成三,僅次於芬蘭的五成一;在每週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推薦比率上,臺灣的五成則僅次於澳洲的五成六。劉影梅指出,這是因為國人從事農林漁牧業者較多,身體的操勞也相對較多。

(一)年齡差異:若以年齡層來畫分,26~35歲的年輕人運動量明顯偏低,不足率超過四成。劉影梅表示,由於學生時代或多或少都有體育課,加上現在孩子的書包重,光是背書包上學、放學就有一定的運動量;而剛進職場的社會新鮮人卻因為工作時數長,平均超過10小時,久坐電腦桌前,午餐也不太吃,加上認真工作後,回家就累癱了,因此根本沒辦法再運動。雖然國人已建立養生觀念,為了自己的健康,中、老年人多會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但這些初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仗著自己年輕、身體有本錢,未養成運動的習慣,於是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可能還來不及運動就已經生病,如此不但危害個人健康,也會成為政府健保的負擔,實在值得政府正視並積極介入,好讓職場能有較多的運動機會

(二)性別差異:一般都認為,女性不愛激烈活動,運動量明顯比不上男性,不過,根據劉影梅博士的調查,女性花在中等費力活動的比率高於男性,女性的推薦量為52.7%,男性則為47.8%;但在費力身體活動方面,男性則有42.1%,明顯高於女性的21%。近年來在相關單位的努力推廣下,國人運動的習慣已逐漸養成,早晚晨昏都會有不少人在公園、綠地上運動,其中跳土風舞、打太極拳、散步的以女性或老人居多,至於打籃球、慢跑等,就明顯以男性居多了。這是因為老人及女性的體能一般而言較差,許多激烈、持久的運動對他們而言太吃力,因此政府應針對男、女發展不同的運動,對女性推廣和緩的運動,對男性則多提供費力運動的機會。

(三)其他發現:除上述差異外,調查也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包括未婚者多從事費力活動,已婚及已婚但單身者則以中等費力活動較多;此外住臺北市者比其他生活區民眾更多從事中等費力活動,住一樓的也比住高樓層的多。劉影梅分析,臺北市因為大眾運輸系統發達,通勤的上班族走路機會多,而住在高樓層者,則因為電梯太發達,又懶得下樓來,運動機會相對減少。此外,劉影梅也發現環境會影響身體活動,其中尤以治安因素最明顯,許多人考量到治安不好,擔心早、晚出門運動遇上歹徒,而降低了運動的意願,因此治安若能改善,也可間接達到促進國民健康的目的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