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高血脂症」

【丁燿宗/臺北榮總內科部健診科主治醫師】

        隨著國人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健康檢查時發現有「高血脂症」的民眾有普遍化和年輕化的趨勢。長期高血脂症經常沒有任何症狀,卻是造成動脈血管硬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使得高血脂症患者經常是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疾病的好發族群。因此,如何預防及治療高血脂症是預防保健中最重要的課題。

一、什麼是血脂肪?

        血脂肪就是在血管內隨血液流動的脂肪,包括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兩種。血脂肪不能溶解在水性血漿中,必須和血漿內蛋白結合成親水性脂蛋白後,才能溶解在血漿中,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器官。

        其中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兩種,低密度膽固醇含有大量小體積膽固醇,很容易滲入血管內壁造成動脈硬化,又稱為「壞的膽固醇」;而高密度膽固醇含有大量磷脂類,可帶走滲入血管壁內的膽固醇,發揮清潔血管壁的作用,防止進一步的動脈硬化,所以又稱為「好的膽固醇」。

        此外,早期對三酸甘油脂的研究認為其與動脈硬化無甚關係,但近年來發現三酸甘油脂過高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的重要因素,只是影響程度略低於膽固醇。因此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過高,都是造成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必須加以防範。

二、高血脂症患者的非藥物治療

        對於患有高血脂症的人,建議應先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非藥物治療階段,針對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做一番調整。其項目包括:

(一)規律運動:養成每天至少運動半小時的習慣。運動時會消耗體內過多的能量,進而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的濃度,長期運動更可以增加高密度膽固醇的濃度。

(二)戒菸或不吸菸:吸菸會降低高密度膽固醇的濃度,減少對心血管的保護

(三)飲食控制:這是最主要卻也是最難長期執行的項目。高膽固醇的食物大多存在於動物的內臟和蛋黃內,而動物性的油脂大多含飽和脂肪酸,也是高膽固醇的來源,這些食物應盡量少吃;但魚和植物油則屬於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多吃,蔬菜含有豐富纖維質又低熱量,多吃也有助於降低血脂肪。此外,攝取過多的熱量會在體內轉換成三酸甘油脂,所以飲食中醣類和澱粉不宜多吃,過甜的水果內所含的果糖也是澱粉,應適量攝取就好。至於每天少量的飲酒雖然可以增加高密度膽固醇的濃度,但過量的酒精反而會增加三酸甘油脂的濃度,所以飲酒也應適量。

(四)維持理想體重:體重過重表示體內熱量過多和缺乏運動,也是造成血脂肪異常的因素,所以必須藉由規律運動和飲食控制來維持理想體重。

        在經過三個月生活和飲食的調整後,血脂肪若有改善或恢復正常,就應繼續維持下去,並定期追蹤血脂肪即可。若複查發現血脂肪沒有明顯改善,則應該接受藥物治療,特別是那些有家族遺傳體質者及更年期後婦女,特別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控制高血脂症,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