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發明百年  危機湧現

        塑膠是相當方便的材質,隨著科技進步,塑膠還用來製作衣服,具備其他布料無法比擬的功能。雖然塑膠的運用範圍廣大,但「萬世不腐」的特性,卻使其成為扼殺環境的兇手之一。展望未來,洗刷千年公害的惡名,將是塑膠發展的下一步。

一、賽璐珞出現,打開塑膠大門

塑膠製品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聚合高分子有機化合物,主要含有CHO三種元素。有機化合物就是指碳氫化合物及其所含的衍生物。

最早的合成聚合物硝化纖維素塑膠由英國化學家帕克斯(Parkes)於1850年製成,之後美國化學家厄特(Hyatt)改變硝化纖維素塑膠的成分,製成第一種人工合成的熱可塑性高分子——賽璐珞(celluloid),打開塑膠世界的大門。賽璐珞是種堅硬的材質,一般用於製作梳子、玩具等,之後的研究則促進人造絲(Rayon Fiber)發明。

二、塑膠發明年代

1909年,比利時貝克蘭博士發明第二種塑膠電木,又叫做酚醛樹脂,由酚與甲醛合成,對電的絕緣性很好,可因應當時正在發展的電力事業,之後又陸續發明很多塑膠類別,到目前為止已有100多種。

其他塑膠發明的年代,多集中在1930年前後,以下是幾種主要塑膠的發明年代:

(一)聚苯乙烯:1930年,德國。

(二)聚氯乙烯:1933年,德國。

(三)聚乙烯:1933年,英國。

(四)壓克力:1936年,美國。

(五)聚丙烯:1954年,義大利。

三、塑膠製品優缺點

各種塑膠製品與人類生活密切結合,包括包裝材料、衣服、建材、各類機器零件等,不管食、衣、住、行,幾乎脫離不了它,且擁有質輕、堅固、價廉與絕緣等優點。然而,看起來這麼好的東西,其實有兩大問題:一是石油能源消耗,二是廢棄後的處理問題。

(一)石油能源消耗:石油是製造塑膠的原料,由於存量有限,因此便宜的塑膠製品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廢棄後的處理問題:塑膠廢棄物所導致的問題,至今仍無具體處理方法。

1.有毒氣體、空氣汙染:PVC(聚氯乙烯)類塑膠廢棄物焚燒時會產生有毒氣體,如氯化氫、甲醛、多氯聯苯與戴奧辛等,而PE(高密度聚乙烯)與PS(聚苯乙烯)類塑膠燃燒時會產生黑煙,導致空氣汙染。

2.環境公害:若不焚燒塑膠,將其掩埋於地下,不僅需要廣大空間,且因塑膠分解約需200500年,會影響土壤的物理與化學性質,導致土壤汙染;若隨意丟棄,則會堵塞灌溉溝渠,影響水溝排水。

因此,除了先進國家政府限制使用或強制回收塑膠,工業界也積極研發能分解塑膠的技術,希望盡可能降低塑膠對環境的衝擊。

四、臺灣對塑膠製品的減量之道

在地狹人稠的臺灣,垃圾量隨人口與經濟成長累積,但處理方式仍以掩埋為主,早已不堪負荷。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的資料,塑膠類約占臺灣總垃圾量的1/5,若能以其他方式處理,便能減少掩埋場的負擔。此外,限制塑膠製品的使用量,也是努力方向之一。

(一)限塑政策:臺灣超市販售的切片水果、滷味、生鮮魚肉,都用塑膠或保麗龍托盤裝著,再包上收縮膜,但自200771日起,這類包裝使用的塑膠和保麗龍托盤強制減量15%,業者所提的減量計畫須通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查核確認,否則最高可處15萬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棄物管理處指出,想達到減量的目的,可不用托盤或包裝盒,也可減輕指定容器重量、使用不含塑膠材質的替代容器,甚至由消費者在選購時自備環保袋或以其他方式包裝,至於水產、肉品等無法避免使用托盤、包裝盒的產品,可加強其他項目以達到減量。

(二)管制對像:主要鎖定超市與量販店,超市不以面積大小限定,只要有生鮮與組合料理,就適用新規定,估計全臺這類業者約超過2,000家。

李宇政/人間福報民國96527 4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