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皮膚小手術 |
一般而言,病灶較小可用局部麻醉進行的手術稱為小手術,以下簡單介紹一般常見的皮膚小手術,也給大家增加一些醫學常識。
一、局部麻醉
一般是打在病灶周圍,藥劑中大部分含有腎上腺素,目的是讓局部血管收縮以減少出血,可是這樣一來也會使血壓增高。高血壓病患要先控制好血壓(手術當天要吃降血壓藥物),以避免血壓太高引起的不良反應;另外,懷孕婦女也一定要先告訴醫師。
二、病理切片手術
所謂「病理切片」是將部分(不是全部)組織送去化驗,先確定是否為良性,再做進一步處置。
三、囊腫切除手術
囊腫是指皮內或皮下形成囊狀結構,中間包含物質可能為液狀或半固體狀。囊的本身是細胞結構,但是所包含的物質並非細胞。皮脂腺囊腫(俗稱粉瘤),是一種分泌皮膚油脂腺體阻塞後逐漸長大,形成囊腫。大部分需切除,不然等到發炎或變大就不好處理,如切不乾淨可能會復發。
四、清創手術
如有傷口發炎,傷口就不適合縫起來,此時醫師會建議傷口先換幾天藥,等傷口變乾淨後再縫合。若組織壞死情形嚴重,因壞死組織會妨礙傷口再生,就需要將壞死組織清除。
五、抽脂填充手術
有時臉上或其他部位有凹陷,為了美觀,會在身上脂肪較厚處(一般在小腹)抽取自體脂肪,經處理後再注射於皮下部位,通常脂肪填充後一部分會被吸收,而需要重複數次手術。
六、疤痕修整手術
皮膚受傷後,疤痕如收縮變形或凸出而變得不美觀,可透過修疤手術改善。在手術前要瞭解的是,修疤手術只能使疤痕外型改善,並不能使疤痕完全消失,若患者以前有發生蟹足腫的體質,在手術前要和醫師溝通。
七、局部皮瓣手術
在皮膚病灶切除後,往往因病灶較大,而無法直接進行縫合,或直接縫合會因局部拉扯而導致變形,此時會進行另一項附加手術,把周圍組織翻起一部分皮瓣,加以修整後拉到缺損部位,以覆蓋傷口,使皮膚缺損可變得平整。
八、電燒及刮除手術
皮膚有一些增生性表淺病灶,如老人斑、光角化症、疣、雞眼、皮角症或長在脖子上的小增生贅疣物(軟纖維瘤——soft fibroma, skin tag),都可用電燒刀將皮膚表面病灶加熱後再刮除。有一些類似手術已被雷射手術取代,因雷射可控制的精準度較高,可能造成的傷害性較少。
九、雷射手術
主要應用在皮膚表淺病灶治療,如色素病灶、血管病灶、增生病灶與皮膚緊緻,需自費。 王天祥/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