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植牙──選擇最佳植入點

 

近年來為了增加臨床操作的視覺清晰度,牙醫師在植牙時,也如同眼科、神經、整形等外科般引進顯微鏡,藉由顯微放大的視野,做更精細、精準的治療。

 

一、牙科使用顯微鏡的歷程

牙科最早是由根管治療的醫師開始使用顯微鏡,因為牙神經根管細小又複雜,僅靠目視治療易有忽略之處,顯微鏡補強肉眼視線的不足,可將根管治療做得更徹底而仔細,療效因此提高。

隨後在美、日等國,牙周病治療也開始改採顯微術式,在高倍放大視野下,讓牙齦整形手術看得更清楚,治療牙周病時甚至不再需要手術,只要在顯微鏡下將牙周囊袋口撐開而不必切開,可直接目視囊袋內牙根深處的結石與牙菌斑,再配合石英震波刮除牙結石,便可將傳統的牙周開刀手術進階為非手術治療,免除開刀之苦。

 

二、顯微鏡在植牙上的應用

現在的顯微植牙,就在顯微鏡放大的視野下進行全程的非手術微創植牙。與傳統開刀植牙最大的不同,在於微創植牙只需一個0.4公分的迷你入口,即可將牙根植入。透過這個小孔,若想看清楚牙床結構,植牙醫師勢需仰賴「放大眼鏡」(loupes)的視覺輔助,否則無法將純鈦牙根植入的深度、角度及與牙齦軟組織的相關位置做最佳掌控。

由於放大眼鏡如同一般眼鏡須架在鼻樑上,因載重負荷限制,最多只能有5~6倍的放大率,而顯微植牙須用到10~20倍的放大率,方能看到極細微的組織型態變化,進而將人工牙根做最佳化的植入處理。

 

三、顯微鏡植牙的優點

(一)縮短等待時間,骨整合牢固:為什麼要大費周章用顯微鏡植牙?以往拔牙後一律得等3~4個月牙床完全長平了才能植牙,否則怕牙骨地基仍殘缺不實,無法將植體穩固植入嵌合。但現在拔完牙約6~8週,無需等待傷口坑洞修復完整,便可在顯微鏡高倍放大下看清楚植牙區全貌,何處有骨質缺損、吸收殘缺或凹陷崎嶇等,避開缺陷不全的地方,選擇牙骨結構完整的部位作為牙根植入點,只要植種在骨質最豐厚處,便可成功達到牢固的骨整合。

            因此,若非顯微鏡輔助,前述情況將使我們無法在最佳狀態下成功植入牙根。有了顯微鏡,不僅縮短拔牙等候時間,也因選擇最理想的牙根植入點,讓植體盡量被骨骼組織包覆,連以前需要的骨植再生手術也可不必做,免除放置人工骨粉的困擾。

(二)光線無遮擋,深度掌握佳:使用放大眼鏡時,仍以一般牙科頭燈作為照明光源,但在口腔裡,嘴脣會覆蓋門牙,前牙又遮住後牙,而缺牙區兩旁的鄰牙更直接擋到光線照射,且愈到後牙區光線愈顯不足。

            顯微鏡照光則無此困擾,因為使用聚焦投射方式,就像外科開刀房內使用的無影照射燈一樣,完全不會有暗影遮擋住視線標的物,所以在顯微視野下呈現的是一片超清晰、超明亮的放大畫面質感。這使牙醫師能在快速鑽探的植牙過程中,精確掌握1~2mm的鑽研深度,使鑽探一氣呵成,不會鑽鑽停停,導致角度傾斜改變,使擴孔過於鬆大無法卡穩植體。

(三)精確度與協調性提高,減少不適:研究顯示,在顯微放大的視覺導引下,因眼睛解析銳利度提高,操作者的手感靈巧度也大幅提升。以顯微放大20倍而言,牙醫師臨床手控的精確度與協調性將比一般肉眼目視時更精準約100倍之多。因此對組織的處理會更細膩,傷口更小,術後的疼痛、不舒服也會減少。

 

四、顯微醫療經驗談

累積這些年來的顯微醫療經驗,我們瞭解到:藉著高倍率的視覺放大感,原本狹窄的口腔環境,可因整體視覺比例擴增使空間感增大,植牙與牙周治療操作範圍也變得更為寬闊、遊刃有餘,不再受到以往的局限與掣肘。特別是顯微視野摒除其他周邊的口腔結構於視線外,使醫師能專注看到治療專區,進行清晰又專心的臨床處理,自然也會有更良好的術後復原!

李德孚/臺北市李德孚牙醫院長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