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害來襲 教育部公布空汙停課標準

 

 

因應霾害 未來可望放空汙假

為了因應中國霾害對臺灣空氣品質所造成的影響,教育部增訂並公布空汙停課標準: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全國空品區空氣品質預報」,前一日下午5點預報次日PSI(空氣汙染指標)達400以上,也就是懸浮微粒(PM10)達到500μg/m3(微克/立方公尺)以上,或是細懸浮微粒(PM2.5)達350.4μg/m3以上,即達停課標準。各縣市政府可比照颱風天作法,邀集專家與相關單位研商是否停課或啟動因應措施。

除此之外,教育部也放寬敏感族群的請假標準,只要PSI達300以上,也就是懸浮微粒達到420μg/m3以上、細懸浮微粒達250.4μg/m3以上,懷孕、氣喘、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及過敏性體質者可請假在家休息,並且不列入個人日常表現評量。

懸浮微粒 空氣中的隱形殺手

什麼是「懸浮微粒」?懸浮微粒是一般人肉眼所看不見,飄散在空氣中類似灰塵的微小顆粒(PM,particulate matter),單位以μg/m3(微克/立方公尺)表示。懸浮微粒通常產生於燃料燃燒或工業生產過程,例如交通工具的廢氣、工廠或焚化爐燃燒的廢氣、燒香或燒金紙所產生的煙霧等;除了人為因素之外,自然界的火山灰、沙塵暴等也會產生懸浮微粒。

懸浮微粒依粒徑大小有不同的分類,粒徑在10μm(微米)以下的粒子稱為「PM10」,其大小約為一粒沙子直徑的1/10;小於或等於2.5μm的粒子則稱為「PM2.5」,別名「細懸浮微粒」,其直徑大小是一根人類頭髮直徑的1/8~1/20。這些細小的懸浮微粒充斥在空氣中,進而影響到空氣品質與人類的呼吸系統。一般來說,大於10μm的懸浮微粒會被人體的鼻腔結構擋下,但小於10μm的微粒則可能入侵到人體內部,例如PM10就很容易通過鼻腔到達喉嚨,比PM10更小的PM2.5甚至能侵入肺部、穿透肺泡,並直接進入血管中經由血液循環全身,提高氣喘、氣管炎、心血管疾病及肺癌等疾病的發生率。為了監測空氣中懸浮微粒與其他物質的汙染程度,我國施行PSI(空氣汙染指標),將空汙程度轉換成數值,用以監控與通報國內的空氣品質。

 

日PSI值與健康影響

空氣汙染指標(PSI)

級別

人體健康影響

0~50
良好
對一般民眾身體健康無影響
51~100
普通
對敏感族群健康無立即影響
101~199
不良
對敏感族群會有輕微症狀惡化的現象,如臭氧濃度在此範圍,眼鼻會略有刺激感
200~299
非常不良
對敏感族群會有明顯惡化的現象,降低其運動能力;一般大眾則視身體狀況,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
≧300
有害
對敏感族群除了不適症狀顯著惡化,並造成某些疾病提早開始;減低正常人的運動能力

  資料來源:環保署

 

停課標準高 空汙假難實施

環保署於2012年訂定PM2.5每日的平均標準為35μg/m3,WHO世衛組織則建議PM2.5濃度達25μg/m3就應警戒,超過35μg/m3就會對老人、小孩、心血管疾病者有危害,但教育部訂出的空汙停課標準卻是PM2.5達350.4μg/m3以上才能停課,環保團體質疑此標準過高,學校根本放不到假。從102年11月到103年1月,中國霾害已有七次造成臺灣空氣品質不佳,吹來的PM2.5平均數據多約在100~300μg/m3之間,仍未達停課標準。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也指出:「臺灣空氣汙染主要來自中國,但就連中國也很難達到這個標準。」,顯示目前空汙假實施仍有難度。

面對空汙 加強防護措施

目前教育部擬定了霾害緊急作業流程,包含「監測」、「預警」及「聯繫」三部分,當發生空氣品質惡化的情形時,環保署應立即聯繫學校採取防護措施。PSI 值達101 以上299 以下,屬於基本防護,師生應避免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室內上課也要適度關閉門窗,並加強宣導配戴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具。PSI 值達300 以上,則屬緊急防護,地方政府應立即通知轄區內師生採取緊急防護措施,如配戴口罩、護目鏡等,並停止戶外活動,將戶外課程活動改為於室內進行或延期。懷孕、氣喘、呼吸道疾病及過敏體質等高風險族群的師生,應加強健康管理,避免外出及劇烈運動。

除了霾害來襲的應對措施之外,醫師建議學校應該在教室裡設置空氣濾清機,當空汙程度每小時平均值達到70μg/m3時,讓學生減少在戶外活動,並開啟空氣濾清機。臺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則表示,學校操場或公共地點應連結空氣品質監測數據,一旦超標就立刻停止戶外活動,才能及時避免空汙危害身體健康。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