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蛀牙 不用鑽牙?

 

 

說到看牙,絕大多數的人是「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看牙」,「無畏無懼」者實是鳳毛麟角,尤其牙鑽發出的聲音以及牙齒被鑽的感覺,的確令人「不寒而慄」。大人如此,更別說兒童了,治療牙齒難道沒有更溫和的方式嗎?

一、溫和新療法 看牙不再皮皮挫

臨床對齲齒病理獲得更深一層的了解,以及診斷工具敏銳性和正確性的大幅提升,使得齲齒治療的觀念跳脫傳統窠臼,治療的方式也更加保守,較不具侵襲性;換句話說,也就是更溫和,不再令人「懼」而遠之。

齲齒的治療,傳統以「有無蛀洞」做為診斷標準,在檢查牙齒時,牙醫師會用尖銳的探針刺戳牙齒表面和照射口內X光片來做診斷,沒有蛀洞就是健康,發現蛀洞就必須鑽牙以「外科方式」磨去病灶再予以填補,這就是近百年來齲齒治療的標準療法。

二、好牙到蛀牙 模式漸進有跡可循

近來研究發現齲齒的病理過程並非「一翻兩瞪眼」――不是「有」就是「無」的模式,而是動態漸進的模式;也就是說,從完好健康的牙齒發展到蛀洞形成不是「一蹴可幾」,而是必須經過一段期間無數次「主導權」的爭奪後產生的後果。

所謂「主導權」的爭奪,是指在牙面上所發生的「脫鈣」與「再鈣化」這兩種作用孰占優勢。

三、口腔酸鹼性 決定蛀洞形成與否

人體中最堅硬的組織就是牙齒最外層的琺瑯質,主要的成分是鈣質與磷酸鹽,當口中環境偏酸性時(譬如進食糖類被蛀牙菌分解產生酸液),這兩種成分會從琺瑯質溶解出來,就稱為「脫鈣」,牙面一旦發生脫鈣就是齲齒病灶(這個階段沒有任何症狀);反之,當口中環境偏鹼性時(譬如唾液快速分泌呈鹼性可迅速中和酸液),它們又會沈澱回到琺瑯質,這就是「再鈣化」,牙面因而恢復健康。

牙齒就存在於這兩種作用相互拉扯所形成的動態平衡中,脫鈣會破壞琺瑯質的強度,再鈣化則可增強(修補)其強度。如果口腔長期處於酸性環境,會使該平衡趨向脫鈣,當琺瑯質弱化到了一定程度,牙面會崩解,蛀洞因而產生,關鍵點就在蛀洞。

四、無蛀洞齲齒 毋需鑽牙即可治療

研究證實,發生齲齒的牙面只要是完整沒有蛀洞,就能夠透過再鈣化的「內科式治療」恢復健康,一旦有了蛀洞就「回天乏術」,只能以鑽牙填補方式治療。簡言之,齲齒病灶可以蛀洞的產生概分為兩個階段──蛀洞發生之前與之後。之前階段可以經治療痊癒,蛀洞形成後該齒如同永久殘缺無法痊癒,只能鑽牙填補。

五、減少脫鈣作用小撇步

減少甜食(尤其是蔗糖)的次數,正確的刷牙用牙線,依據牙醫師指示使用恰當的漱口水等,都可以減少脫鈣作用發生的次數與時間。嚼無糖口香糖、塗氟、使用含氟牙膏與漱口水、再鈣化劑等,都有利於再鈣化作用主導平衡。

然而,再好的療法都需要病患配合,定期追蹤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確定療效。這樣的良性循環確立後,就能甩開牙鑽,綻放燦爛的笑容,讓牙醫師成為好朋友而非宿敵!

李國慶/臺北市名格兒童牙醫院長(作者亦為兒童牙科專科醫師)
2008.7.16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