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運動養生觀

 

 

一、氣補(適度運動)優於食補、藥補

古人道:「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藥補不如食補的觀念,大家耳熟能詳;食補不如氣補的觀念,則較少人知道。所謂氣補,即利用適度運動,促使氣、血、水(淋巴液、組織液等)三者皆通,使新陳代謝佳,達強身健體目的。

二、運動迷思辨分明

門診中,藉由把脈即可知道病人運動多寡,告之運動過少,多數病人表示確實如此。部分病人也會有迷思,特此建議如下:一周一次3~4小時的運動,不如一周3~4次,每次運動1小時;晚上運動不如白天運動,因白天植物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多,空氣較佳;勞動不同於運動,雖然都在動,但真正運動是身心輕鬆自在的,勞動則需集中精神,消耗精神體力。

三、緩慢、持續、對稱運動較佳

從中醫觀點來看,運動形式方面,對稱式運動比單側不對稱運動好;緩慢運動比競速運動好;放鬆運動比競爭運動好;繞圓運動比直線運動好;東方式運動一般比西方式運動好。

好的運動模式,強調緩慢、自在、放鬆、持續、柔緩圓形、動靜協調、動作對稱、注重自我進步,多屬於東方式柔軟低傷害性運動,如:氣功、太極、瑜伽、散步、打坐、冥想和呼吸吐納等。

次等的運動模式,強調競速、技巧、競爭、爆發力、直線、單側不對稱運動、重視勝過他人,一般較容易受傷,多屬於西方式運動,如:各式單側為主的球類運動、各式競速衝刺運動等。

四、從中醫觀點看運動

運動的目的,是為強健身魄,故建議如下:

(一)習慣:循序漸進養成習慣,並持之以恆。平日無運動習慣者,先做簡單的開始,再逐漸加量或加入其他類型運動,如散步→快走→慢跑→長跑。也可先靜坐收心調氣,使情緒進入平靜狀態,接著再動形健體養身,舒筋活絡。

(二)形式:東方式運動與西方式運動比例為5:1,做西方式運動前,相對熱身要充足。

(三)頻率:一周6~7次東方式運動,每次30~60分鐘;一周3次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使心跳每分鐘達130下。

(四)時段:太陽斜射時最佳(早上6~10時、下午3~6時)。另外,飯後散散步,可助消化。場地最好是森林或公園,總之有樹木處為佳,下雨天或天氣冷時則在室內。

(五)其他:流汗後盡快擦乾,以免受風,並隨時補充水分,少喝飲料。

身有疾病,則需依不同疾病、症候給予適當運動建議,促使疾病加速痊癒。例如喜歡跑步、爬山的朋友,如果膝關節退化,建議以散步取代;腎虛火旺型的失眠朋友,建議適度站樁及靜坐,可引火歸源以助眠;肝氣不舒型的失眠朋友,建議站姿,雙手放鬆,左右轉身體,疏通肝氣以助眠。

陳威達/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
2008.8.11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