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健康殺手──肺腺癌

 

 

近年來罹患肺腺癌的名人眾多,使肺腺癌在國人間的知名度大增,很多人只要喉嚨癢、胸悶或咳兩聲,都忍不住懷疑「是不是得了肺腺癌」?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曹昌堯表示,肺癌可分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數種,其中肺腺癌占50~60%,女性肺癌患者中比例更高達80%,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隱形殺手。

一、可能致癌原因

新光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謝義山表示,臺灣每年新發現的肺癌病例約有1萬人,一般好發於40歲後,比例隨年齡增加而上升,50~60歲上升特別顯著,年輕族群罹患的情況也時有所聞,其中最教人防不勝防的,便屬肺腺癌。

(一)女性患者罹癌原因:一般醫學研究咸認,肺癌與吸菸、二手菸有密切的關係,但臨床上很多女性患者,終生未吸菸或吸二手菸、生活習慣良好,時常運動也常吃蔬菜水果,依然罹患肺腺癌,因此推斷有可能肇因於廚房的油煙與空氣汙染,或身心壓力、飲食失調。

(二)基因影響:一些東亞醫學研究指出,臺灣、中國東南沿海、港澳、新加坡等地區,有極高比率的非吸菸者罹患肺癌,可能與華人遺傳基因有關,但究竟其中機轉為何,還需進一步實證研究。曹昌堯醫師坦言,醫界至今對肺腺癌的成因仍不十分清楚,只知它是一種分化生長速度極快的癌症。令人憂心的是,肺腺癌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一旦出現不適,往往已進展到第三期甚至第四期,預後相當不理想,有患者甚至短短幾個月即往生。

二、發現不易 存活狀況各異

(一)發現不易: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胸腔內科醫師鍾世哲表示,只有約5~15%的患者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發現的原因一部分是定期健診,另一部分則是患者出現咳嗽、氣喘、咳血、胸悶等現象,因而提高警覺安排檢查。

(二)存活率: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內科系肺腫瘤科主任余志騰表示,根據臨床統計,第一期肺腺癌患者5年存活率高達80%,但若進入3B或第四期,或出現癌細胞遠處轉移現象,平均存活時間僅6個月。

(三)存活情況各異:存活情況有時因人而異,如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的患者可多活1年半至2年,而樞機主教單國璽,原本被醫生判定只能再活3個月,至今已又活了3年多,更證明生命處處有奇蹟。

雖然肺腺癌相當可怕,肺癌的5年存活率甚至僅15%,但多位醫師均表示肺癌並不等同於絕症,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藉由先進的診斷儀器早期找出肺癌病灶,治癒的機會仍然很大,不應輕易放棄。

三、症狀異常 及早檢查

若有慢性咳嗽持續3週以上、痰中帶有血絲、容易氣喘、胸痛、體重異常減輕,甚至頸部摸到淋巴結硬塊等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

余志騰醫師並建議有肺腺癌家族史者,應每年接受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但由於檢查費用不低,若有經濟考量,可改做胸部X光檢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

四、健診方式多樣

般而言,想診斷出早期肺癌並不簡單,因肺癌沒有症狀與特異性,甚至患者僅有「輕微咳嗽」現象,但是使用安全、便捷的胸部X光與痰液細胞檢查,有時可發現早期肺癌。

(一)胸部X光: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胸腔內科醫師鍾世哲提醒,40歲以上的人最好每年能照1次X光,吸菸量大的人宜每隔半年照1次。此外,可配合痰液細胞學定期篩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

(二)電腦斷層:新光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謝義山表示,傳統胸部X光檢查,大部分能檢測出1.5公分以上的腫瘤,但還有許多早期肺癌病灶無法透過胸部X光檢測,須藉助敏感度可達X光6倍的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LDCT)檢查,篩檢長在肺臟的癌細胞(周邊肺癌)。

  電腦斷層可發現只有0.15公分的腫瘤,不過因偽陽性高,發現小陰影時不必太過緊張,0.5公分以下者只要每年追蹤即可;超過0.5公分、小於1公分,則要每3個月積極追蹤。

(三)基因檢測:臺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治醫師陳育民指出,一旦患者診斷出罹患非小細胞肺癌後,醫師才會建議其接受進一步基因檢測,原因在於非小細胞肺癌可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癌與大細胞肺癌三大類,惟有出現基因突變,標靶治療才有效,否則即應循傳統的治療方式,接受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外科手術,因此並非每位患者都需進行基因檢測。

(四)其餘常用診斷方法:

1.正子攝影:目前醫界也有人使用正子攝影或核磁共振攝影檢查肺癌,但正子攝影常不易區分是良性或惡性腫瘤,在診斷上有其爭議。

2.核磁共振:強項在於組織、骨骼或肌肉等方面,但對腫瘤檢查的靈敏度不如電腦斷層,建議以電腦斷層加上正子攝影即可,不必動用核磁共振攝影。

3.其他:診斷肺癌需要的組織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還可由胸水細胞學檢查、肋膜切片、超音波指引切片、電腦斷層指引切片、支氣管鏡切片與細胞學檢查,甚至針對淋巴結做細針抽吸或切片等方法取得。

想進行肺部健診的人,不妨依健保程序,先到醫院接受一般篩檢,若確定是肺癌高危險群,再接受低劑量的電腦斷層攝影檢查,及早找出肺癌病灶,同時進行基因檢測,選擇接受標靶治療或一般化學治療。

五、肺癌治療方式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胸腔內科醫師鍾世哲表示,肺癌治療視許多因素而定,包括肺癌型態、疾病分期與患者全身健康狀態等。一般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以及抑制血管生成的「標靶治療」等。

一般說來,3公分以下腫瘤以開刀治療最佳,但若腫瘤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無法開刀治療,即需接受含有鉑類藥物的複合式化療,這種治療方式療效雖明確,但副作用多,易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一)迷你鏡摘除肺腫瘤:臺大分院院長黃世傑表示,傳統胸腔鏡腫瘤手術必須全身麻醉,近年臺大嘗試迷你胸腔手術法,以0.3公分的迷你鏡成功摘除1.5公分以下的腫瘤。迷你鏡手術全部過程1小時,僅施打止痛劑以及傷口局部麻醉,患者無痛、清醒,全程可觀看動手術的過程。術後不但傷口小、疼痛少、風險低,復原也快,隔天就能出院,值得推廣。

(二)標靶治療:可「抑制」癌細胞繼續長大,或盡量使其萎縮,並不能讓腫瘤消失,因此不能擅自停藥,否則很容易復發。再者,目前所有癌症標靶藥物,只有「艾瑞莎」與「得舒緩」可單一使用在控制肺癌,且與化療效果相當,其他標靶藥物仍需搭配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才有一定療效。標靶治療並非全無副作用,常見症狀包括腸胃不適、起疹子等。

  臺大胸腔腫瘤科醫師楊泮池指出,若能及早檢驗確認癌細胞有上皮細胞受體基因突變,並施以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通常不錯,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明顯提升;但如果不是上皮細胞受體基因突變,就算施以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也不好。

(三)化學治療:不適合採用標靶治療的患者,應持續使用藥物或放射線治療,但傳統的化療藥劑,會殲滅正常與不好的細胞,有如「地毯式轟炸」,使患者產生噁心、嘔吐、口腔潰爛與掉髮等副作用。

  一般而言,不論是否施行手術,肺癌第一線治療以化療為主,當疾病惡化時,第二線治療可選擇其他化療或標靶藥物,但能進入二線治療的患者往往只有一半,且以女性、未吸菸者,或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為優先。

(四)健保新藥造福化療者:中央健康保險局已正式把最新型肺癌化學治療藥物「愛寧達」納入健保給付,肺腺癌等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可得到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優質醫療品質。「愛寧達」除了療效較好,治療組患者的血液毒性副作用較低,治療期間也較少需要輸血或輸液等醫療支持,患者可享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陳珮潔/青年日報民國98年10月17日第B3版醫藥養生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