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扁平足」

【臺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黃清貴】

在骨科門診常見到家長帶著12歲左右的小孩說:「醫師,我小孩腳的足弓是不是不正常?是不是扁平足?要怎麼治療?需不需要用矯正鞋?」;另一種常見的是18歲左右的年青人,當兵前來門診檢查是不是扁平足,因為扁平足可不用當兵。

「扁平足」究竟正不正常很難做一定論,非洲及澳洲的一些原住民都是扁平足,這些人行動自如,若腳痛大多是受傷後所導致。這是為什麼扁平足正常與否很難下定論的原因。

小孩在2歲以前,因為足底脂肪的關係看起來會很像扁平足;但2歲以後,厚厚的脂肪慢慢消失及足部肌肉開始發育,後足弓就會慢慢出現,2歲以前的扁平足是正常的,若至56歲時後足弓仍沒出現,即可能是先天性扁平足。只要小孩不覺得痛,能正常走動就不需作治療,也不用穿矯正鞋。但若有扁平足沒長出足弓,而且小孩走起路來會痛,則需要就醫,作X光檢查。

正常扁平足足弓大於165度以上且於民國67年前出生,依兵役法可免役,但以後出生者需服替代役。

正常的腳部是由26塊骨連結起來的,包含14塊趾骨、5塊掌骨、3塊契狀骨、1塊舟狀骨、四方骨、距骨及跟骨等。這26塊骨頭像拱橋一樣互相連接在一起。所以,任何一塊骨頭受傷或脫臼都會引起足弓之不穩定,而產生扁平足。這些骨頭之間還有韌帶連接,只要足底韌帶受傷或斷裂,也會引起足弓的不穩定,這也是引起扁平足的原因之一。

足部受傷時,常有人會找接骨師推拿一番,這是錯誤的觀念,推拿只會使受傷加重,復原的時間一定會拉長,最好還是找一個專業骨科醫師治療,以減少後遺症;另外,類風溼關節炎病人的足部大多是扁平的,滑液膜發炎會侵蝕韌帶,導致關節不穩定,是造成扁平足的原因之一。

扁平足不是病,但如果扁平足引起的疼痛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那就需要接受足踝專業的骨科醫師治療。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