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蜂螫休克致死

【國泰醫院過敏免疫科主任   蔡肇基】

近日來虎頭蜂螫傷休克的病例頻傳,在臺中就有4例。報載有位古蹟與傳統建築專家洪教授,就因除草時遭螫咬而發生不幸,令人感到遺憾與惋惜。 

蜂螫所引起的嚴重休克反應,致死率極高,尤其是曾被螫傷而休克的病人,日後一旦再遭蜂螫,復發率會更高,反應也會更強烈,所以要特別注意防範。經研究,利用「減敏治療」可有效預防休克反應的發生,茲提供以下分析以為參考。

蜂螫休克的主要原因是因蜜蜂毒素中含有很強的過敏原磷酸脂質溶解,此過敏原所引起的過敏性休克反應,可依症狀不同分為以下4級(見表)。

蜜蜂螫傷造成過敏性休克反應之等級

 

     

一  級

限於皮膚蕁麻疹

二  級

皮膚蕁麻疹、噁心、呼吸急促、心悸、低血壓

三  級

皮膚蕁麻疹、噁心嘔吐、呼吸困難、低血壓、意識不清

四  級

皮膚蕁麻疹、噁心嘔吐、失禁、呼吸終止、心跳終止

 

蜂螫所造成的全身性反應,成人與小孩有些不同。成人若遭蜂螫,60%血壓會降低,30%意識不清;小孩則有10%低血壓,5%意識不清。但兩者都有50%的病人會呼吸困難,80%以上皮膚會起蕁麻疹。

1次遭蜂螫傷的反應也可決定第2次螫傷的反應。如果第1次螫傷的反應是休克,那麼在第2次被螫傷的反應中,1~9年內,有60%會呈休克反應;10~20年內,有40%會呈休克反應。

如果第1次螫傷的反應症狀是全身性的皮膚蕁麻疹,那麼第2次被螫傷時,在1~9年內,也會有10~20%的病人會呈現全身性皮膚蕁麻疹;在10~20年內,也仍有5~10%會有同樣反應。

至於蜜蜂毒素過敏的診斷,可依據皮膚測試及血清中特異型過敏球蛋白IgE來檢測。根據學者Maruriello於1984年的報告,79%(105/133)的病人可以皮膚測試檢驗出來,而血清中的IgE也有50%(67/133)的病人可以被測出,因此診斷時,除了詢問病人的休克病史外,皮膚測試及血清檢測也是可行的方法。

研究指出,「減敏治療」可有效預防過敏性休克反應的發生。全身性休克反應的病人在接受減敏治療後,有95%以上的病人當再度遭螫傷時,都不致休克,且90%的病人都沒有任何過敏反應,因此「減敏治療」被認為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

此治療方式是由皮下注射0.001μg,每週逐次增加至100μg,到達最高濃度後,改為每月注射1次,至少連續治療3年。有些學者為了快速達到療效,而改用每2小時注射1劑,每天注射5劑,直到最高濃度。但此方法有20%的病人會起反應,因此應配合服用抗組織胺,以預防副作用的產生。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