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蜂螫了,怎麼辦?

【楊振昌/臺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科醫師】

  蜂類螫傷可分為蜜蜂及胡蜂(俗稱虎頭蜂)螫傷。

一、蜜蜂與胡蜂外形差異

蜜蜂體表多細毛,身體較圓,胸、腹間無明顯區隔,且膜翅較寬。至於胡蜂則體表光滑、胸腹部間較纖細;另外,蜜蜂僅能攻擊一次,胡蜂則可行多次攻擊。臺灣地區常見之蜜蜂包括西洋蜂及中國蜂;胡蜂則主要有黃腰胡蜂、黑腹胡蜂、黃腳胡蜂、臺灣大胡蜂及臺灣姬胡蜂等。其中黃腰胡蜂最常出現於都市,築巢於低矮樹枝或屋簷下,是最常被消防隊摘除蜂窩之蜂種;黑腹胡蜂則為最兇惡之胡蜂。

二、蜂螫症狀

   無論蜜蜂或胡蜂,腹部末端皆有一根連接毒囊可伸縮的刺針,於螫人後(特別是蜜蜂)可能斷裂。蜜蜂的毒素,包括勝月太、組織胺及磷脂酵素等;至於胡蜂毒素,則包括致死蛋白、磷脂酵素及鹼性蛋白等。蜂螫後,可產生局部及全身性反應:

(一)局部症狀:常見者如紅、腫、熱、痛,或局部瘀血及皮下壞死,這些症狀可持續數小時或更久,偶爾可能持續擴展。

(二)全身性反應:包括過敏及毒性兩類反應。

1.      過敏反應可致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暈眩,乃至心律不整、氣促、休克及死亡。過敏反應之發生率約0.15~3.9%,與蜂螫數量無關,因此即使被一隻蜜蜂螫傷也可致死。

2.      毒性反應則與蜂的種類及數量有關,可產生嘔吐、頭痛、橫紋肌溶解、肝功能異常、溶血、腎衰竭、肺水腫、抽搐及死亡。一般蜜蜂約數百隻,胡蜂約20隻螫傷時,較易產生全身性毒性反應。

三、蜂螫之治療   

對於蜂螫的治療,主要為盡速去除螫針、局部冰敷及使用止痛或抗組織胺藥物,以改善局部症狀。對於過敏性反應,可給予抗組織胺及類固醇等藥物;症狀嚴重時(如過敏性休克),應立即使用腎上腺素,並給予氧氣及必要之氣管插管治療。產生全身性毒性反應者,除應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電解質外,亦應於必要時安排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術,以矯正嚴重之腎衰竭及溶血。一般患者,如未產生過敏性休克或嚴重全身性毒性,預後應該都相當好。當然如能避免招蜂引蝶(如噴香水)或激怒蜂群,遇見蜂隻在附近盤旋時,能盡速離開以避免蜂螫,方為防治上策。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