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蟻的毒害

【林傑樑/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

火蟻已大舉入侵臺灣桃園及嘉義地區!

基於美國與澳洲對火蟻防治束手無策的經驗可知,不需多久,臺灣全島將淪陷在火蟻的攻勢中。因此我們必須對火蟻的毒性有所瞭解。

火蟻分為紅火蟻及黑火蟻,侵臺的是紅火蟻。大小介於0.3~0.6公分之間,與一般所見的螞蟻大小相似。常居住於沙土鬆軟、約50公分直徑的蟻丘中,蟻丘深度甚至可達20公尺。約十萬隻火蟻中,僅一隻蟻後,但有時會有數隻蟻後在同一群火蟻中。

火蟻繁殖力驚人,一個蟻穴一年可能出現數千隻蟻後。火蟻喜歡築蟻丘於陽光充足的地方,如農田、有庭園的住宅區、高爾夫球場等,都可能出現火蟻蟻丘。如此與人接觸的機率便大為增加,也產生了許多公共衛生安全的問題。因為當蟻丘被人破壞時,火蟻會傾巢而出攻擊破壞者,尤其是人類下肢皮膚。

火蟻攻擊方式是用其有力的下巴啃咬人的皮膚,然後彎曲身體以其腹部的毒針注射毒液至人的皮膚內。

與其他有毒昆蟲不一樣之處,乃其毒液不含毒蛋白的過敏原,卻含類鹼性毒素piperadines。此毒素有局部組織壞死及溶血的毒性。因此可解釋為何遭火蟻攻擊者,偶有致命過敏性休克發生(約0.1%)。

對多數人而言,火蟻的攻擊只會發生局部紅腫伴隨如火灼傷般的疼痛,隨後會有極癢的膿泡出現,約2~3週才會恢復。如果膿泡被抓破,則易轉變為蜂窩組織炎及敗血症。少數人在咬傷處附近會有變紅及硬塊般的皮膚反應,約1週後才會消失。

如果被叮咬處太多,則可能有危及生命的全身性毒性發作,病患可能會有全身抽筋、泛發性血管內凝固病變、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等病症出現,甚至死亡。

火蟻毒素並無解毒劑,以症狀治療為主,可局部給予抗組織胺、類固醇、冰敷等。感染則投予抗生素,過敏性休克則給予腎上腺素等藥物。預防火蟻攻擊的唯一有效方法,是避免無意中破壞蟻丘。

在南美洲,由於捕食火蟻的動物及各種疾病的存在,火蟻數量得以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但在臺灣,火蟻沒有天敵,屬於外來入侵生物,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科學家目前正在試驗用一種原生動物疾病和三種蒼蠅來控制火蟻的種群蔓延。這些寄生蠅會在火蟻腹部產卵,孵出的幼蟲會爬至火蟻頭部生長,使火蟻死亡,此種生物天敵或許能為人類帶來根除火蟻的希望。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