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弧菌的致命危機

【蔡燿鴻/嘉義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海洋弧菌大多生長於熱帶與亞熱帶的海洋地區,與霍亂弧菌屬同一類病菌,通常發生在臺灣中南部,尤以溫暖氣候六至十月較為常見。目前曾出現此種病例的國家有臺灣、泰國、馬來西亞、澳洲、美國緯度較低的地方及日本。

 

一、感染途徑

感染海洋弧菌的途徑有兩種:

(一)生食:食用遭海洋弧菌汙染的海產,例如:生蠔、蚵仔、生魚片及蝦蟹等。

(二)經由傷口直接感染:病患可能從事與漁業相關的職業,在捕捉魚蝦的過程中,遭魚具或魚蝦刺傷,或身上早已有傷口又接觸遭汙染的海水,導致引發壞死性筋膜炎。

 

二、好發族群

其實,海洋弧菌一直生存於溫暖的海域,大多寄生在生蠔、蚵仔、魚、蝦蟹類身上,很少引起人類皮膚發炎感染,也不會像鏈球菌容易引起壞死性筋膜炎與敗血症。但若肝功能不好(B型或C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糖尿病與慢性腎病等病症的患者,則要小心,海洋弧菌會在這些免疫力不佳的病患身上產生可怕的皮膚潰瘍與致命的殺傷力。

 

三、預防與治療

由於免疫力差的病患感染海洋弧菌容易導致壞死性筋膜炎與敗血症,若未治療,有近百分之百的死亡率,即使以藥物和外科手術清創截肢治療,也有近五成的死亡率,故慢性病患若身上有傷口,應盡量避免接觸海水或生海產,以預防海洋弧菌肆虐。若已有接觸史與傷口潰爛者,應快速就醫,以免造成遺憾。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