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氣切術

【林口長庚醫院家庭醫學科/陳進明醫師】

氣切就是氣管切開術,顧名思義,便是將氣管在頸部的位置切開一個洞,以通外界的空氣。這個方式在西元前就有歷史記載,當時並不常見,不是一個常規的治療。直到19世紀用來處理白喉病患,才又受到重視。20世紀,因技術的改進,漸漸的成為長期需要呼吸支持的手術,或者是需要依賴呼吸器的手術。

近年來,對於氣切的技術精進以及後續照顧的進步,許多的重症醫療專家主張,只要是需要較長時間的呼吸器支持者,也就是醫師判斷病患無法在710天內拔管成功者,便應考慮氣切術。

 

一、氣切術的原理

人們呼吸時,需經由呼吸道將空氣送達肺部。空氣經由呼吸從口鼻到咽喉,再到氣管,然後是肺部,當中最重要和費力的輸送道就是氣管。呼吸衰竭的病患,可在口咽放置氣管內管,也就是在氣管的內部接一個管子到口腔外,來銜接呼吸器。但在急性呼吸衰竭的原因逐漸的控制後,氣管內管便成了負擔。因此若將病患的肺直接或者在近端切開一些,接上必須接的管子,就可以克服或是減輕病患的負擔,這就是所謂的氣切術的原理。

 

二、氣切術的安全問題

氣切術是否安全?基本上這是一個相當安全的手術,但是與病患身體狀況與合併症以及死亡率等,都有重大的關係。例如:一個呼吸衰竭的病患,經常會有其他的疾病,如心臟衰竭、凝血問題、糖尿病等,所以,對於不同的族群,也就是合併有其他的疾病時,會有不同的比率合併症。

現今氣切術已經是一個常規的、救命的醫療處置,民眾不需要害怕,應該要多瞭解,這樣對於家人的醫療照顧才能得到更完善的處置。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