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蟲危機總動員──談昆蟲過敏

【張棋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溼免疫過敏科主任】

        臺灣每年都有虎頭蜂傷人的事件發生,輕則出現紅腫的小包,嚴重時會造成致命性的過敏反應,導致休剋死亡。自從紅火蟻在臺灣肆虐,傳出不少民眾受傷的案例,更讓人不得不多加防範。

 

一、被昆蟲咬傷引起的症狀

        根據國外知名過敏期刊報告,每年都會有幾百萬美國人被昆蟲叮咬,其中約有0.51的人會產生過敏反應,每年更有50100人死於被昆蟲被叮咬後引起的過敏性休克。在各種昆蟲中,以虎頭蜂、大黃蜂、黃蜂、蜜蜂、土蜂和火蟻等膜翅目昆蟲,最常引起叮咬(或螫咬)後的過敏反應。

        被昆蟲叮咬後,絕大多數人只會產生局部反應,只有少部分人會出現嚴重中毒與過敏反應,一般症狀可分為:

(一)局部反應:皮膚出現局部紅、腫、熱、痛或輕度搔癢,繼而有蕁麻疹、水泡、潰瘍等現象。

(二)毒性症狀:普通超過10隻以上昆蟲的叮咬較容易產生毒性症狀,主要有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吞嚥困難、抽搐、神智不清等神經症狀;以及發燒、全身水腫、血壓下降、休克等症狀。

(三)過敏反應:只要1隻昆蟲叮咬,不管大蜂、小蜂、火蟻,都可能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一般而言,有過敏體質的人較容易發生此種情況。主要症狀包括乾咳、喉嚨或胸部有緊縮感、眼皮浮腫、發癢、全身蕁麻疹、呼吸困難、臉色發白或發青、有快死掉的感覺、血壓下降、昏迷等。其中最常見的便是皮膚症狀,經常在昆蟲叮咬後23分鐘就產生,屬於「立即型的過敏反應」(幾分鐘~4小時內發生)。

由於人接觸到昆蟲的毒液(venom,是一種過敏原),經由免疫球蛋白E作媒介,使肥胖細胞與嗜鹼性白血球釋放出組織胺與免疫介質,造成一系列的過敏發炎反應,多半在前15分鐘內致死。若先前有被昆蟲叮咬的紀錄,下次如再被叮咬,有3560的機會造成過敏性休克。

(四)延遲性過敏反應:一般在叮咬後1014天後發生,可單獨出現,也可於經過一段較輕的急性過敏反應後再產生。主要症狀包括發燒、淋巴結腫大、關節痛、皮膚起疹、頭痛與全身無力等。

 

二、昆蟲過敏的診斷

        昆蟲過敏的診斷,除需要詳細詢問被叮咬者的叮咬病史與昆蟲種類,尚可經由抽血檢查,或使用虎頭蜂、大黃蜂、黃蜂、蜜蜂等昆蟲的毒液製成之過敏原進行皮膚測試,診斷病人是由何種蜂類造成過敏反應。至於火蟻引起的過敏反應,亦可使用其蟲體的萃取物進行皮膚敏試驗。

 

三、昆蟲過敏的治療

(一)局部反應的治療

1.如針刺留在皮膚上,可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將刺與毒液囊刮除,不要用手去擠壓,以免注入更多毒液。

2.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清洗傷口,並蓋上紗布。

3.加以冷敷,減少腫脹與癢感,但不要直接在傷口上冰敷。

4.塗抹類固醇與抗生素藥膏,並口服抗過敏藥物。

(二)毒性反應的治療:輕度的毒性反應,治療方法與局部反應相同。如症狀嚴重,則應穩定生命徵候,將遭到叮咬的部位放低,並立即送醫。

(三)過敏反應的治療

1.將受傷部位放低。

2.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將刺與毒液囊刮除。

3.傷口與腫脹部位可予以冰敷。

4.若傷者呼吸困難,可給予氧氣,必要實施予人工呼吸。

5.如過敏症狀嚴重或發生休克情形,應為傷者注射腎上腺素,保持其身體溫暖,並立即送醫。

 

四、如何預防昆蟲叮咬

        所謂「預防重於治療」,外出時若發現蜂巢或蟻穴,請勿靠近,可通知相關單位處理,同時注意不要穿著印有鮮豔圖案的衣物、不塗抹香水,如此即可減少昆蟲叮咬。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