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  腦部放電異常

【黃傑誠/署立新竹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癲癇是一種腦細胞反覆異常放電所引發的臨床症狀,每次發作通常持續數十秒至23分鐘。可能只侷限在腦部某區域,也可能是整個大腦的廣泛性放電。臨床症狀可能是全身或局部的症狀,包括有意識障礙、肢體抽筋、視幻覺、皮膚感覺異常或出現怪異的舉動等。

一、發作肇因

        不論嬰幼兒、青少年或成人、老人,不管在什麼時期,只要腦部有某種病變或傷害存在,就可能引發癲癇,例如頭部外傷、腦膜炎、腦膿腫、腦瘤、腦血管動靜脈畸形、腦部先天發育異常、腦中風等。其他如全身代謝性障礙,如低血糖、高血壓、嚴重感染、肝昏迷、尿毒、缺氧等,都可能影響腦部功能,進而引發癲癇。再者,部分癲癇病患找不到明確病因,可能與個人的特異性體質或遺傳有關,然而這只是少數,絕大部分病患都與腦部病變有關。

        一旦發現罹患癲癇時,須注意日常生活中可能引發癲癇發作的因素,包括發燒、喝酒、睡眠不足、月經前後、飢餓及服用某些藥物等,盡量避開誘發因素,並規律服用抗癲癇藥物。

二、治療應規律、穩定

        在癲癇的治療方面,首先應排除或治療腦部病變或全身代謝性障礙,再者,患者須長時間規律服用足夠的抗癲癇藥物。服藥的種類、劑量及時間長短應由醫師決定,切忌自行減量或停藥,以免引起更嚴重的發作。

        抗癲癇藥物的治療可對約80%的病人達到理想效果,將發作次數降到最低。但仍有20%的病患對口服藥的療效不佳,此時可考慮以外科手術切除不正常放電的腦組織,以減少或根絕癲癇的發作。癲癇非絕症,只要病患好好配合醫師,接受適當治療,便能根絕或將發作次數降到最低。

本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