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戲浪 慎防水母毒螫

【林傑樑/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

暑假正是海上活動熱絡的季節,尤其臺灣四面環海,許多人喜愛潛水,但近年來曾發生多起僧帽水母螫傷漁夫和泳客的事件,有些甚至造成生命危險,因此民眾更應加強對水母中毒的預防。

一、水母的毒性

水母是一種腔腸動物,含95%水分,靠收縮傘狀體上浮水面,攝食時即沈到水中;水母觸手多,有的可達數英尺,觸手上有數千刺絲囊,囊內會放出刺絲,內包毒素。當泳者被牠的長臂拍擊或襲擊時,毒素經由傷口進入人體,引發患處或肢體麻痺,有的蛋白毒素會造成心臟痺,甚至死亡。一般而言,水母射出的毒素非常微量,但大型水母的總射出量可達數毫升左右,毒性強的水母又常被稱為「海黃蜂」。

目前世界上約有200多種水母,均有毒性,惟毒性高低不同,毒性高且常引起螫傷的種類約有10多種左右,其中以澳洲產的鐘形水母最毒,可說是世界上分泌毒液的毒腺動物中最強者,具肌肉收縮、神經及溶血毒性的蛋白質;中毒者通常在被刺後15分鐘內死亡,澳洲至今已有多人因此死亡,幸好近年來已發明抗毒血清來救命。

二、臺灣常見的毒水母

水母的毒素為具有神經、心臟與溶血毒性的蛋白質和勝類。臺灣常見的毒水母有4種,以僧帽水母具溶血致死性毒素,毒性最強,全世界所有水母中排行第2,在國外曾有致命的案例。接觸者會皮膚潰爛,而且會頭暈、噁心、嘔吐,甚至全身痠痛,嚴重者神智不清,呼吸急促,最後休剋死亡。

其次是箱形水母,有特異的溶血毒性;第三種是遠洋水母,具有溶血、壞死及心臟毒作用的蛋白質。第四種是髮水母,具強烈毒蛋白質,但性質並不清楚。

三、水母螫傷症狀

皮膚被水母螫到時,症狀一般於接觸後迅即產生,輕者只有刺痛感、皮膚癢,數分鐘後便會出現點狀、線狀蕁麻疹;患部皮膚發紅、腫脹、疼痛,水泡、膿泡、潰瘍會持續數周才能痊癒。

嚴重者有皮膚發紅、腫脹及出血,及全身症狀如嘔吐、頭痛、腹痛、呼吸困難、肌肉血管痙攣、組織壞死、發紺、休克,只能以支持性治療,有些病程會持續一、兩個月,留下患部皮膚及肌肉壞死的疤痕。最嚴重者可能死於急性肺水腫、心肺衰竭、急性腎衰竭或過敏性休克。

四、緊急處理方法

萬一被水母螫傷,應以浴巾、衣服沾海水清洗,或以信用卡、鑷子去除體表的刺絲胞,勿用手直接除去,避免造成二度螫傷。不可使用清水或酒精、尿液清洗,以免使刺絲胞分泌毒液,加重症狀。可用家庭用白醋或5%醋酸或PH值>8的阿摩尼亞,清洗敷在傷處,去除刺絲胞的活性及毒性。

五、治療措施

可塗抹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膏,以減輕局部皮膚反應,必要時口服抗組織胺,施打止痛針或冰敷止痛。若有全身性症狀,應緊急就醫。如有呼吸衰竭或休克現象,應給予氧氣,靜脈輸液及腎上腺素等急救藥物。

六、預防之道

        相關單位應定期公告水母聚集的海域,民眾則避免在水母出現處游泳或戲水。潛水時應穿著潛水衣、手套、蛙鞋等完整防護裝備。在珊瑚礁區浮潛,要穿鞋、戴手套,不亂觸摸不明生物,也不要捕撈水母。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