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翅蟲獻吻──血色斑斑

一、隱翅蟲實際病例

20歲的進滕(化名)很緊張的走進診間,指著前臂上的疹子說:「醫師,我是不是得了『皮蛇』啊?好痛!」

仔細觀察他的皮膚病灶,左前臂處有一大條紅色斑塊,中間帶點水泡、膿皰與些許潰瘍(如圖1)。我說:「這是典型的『隱翅蟲皮膚炎』,在大雨過後很常見。你是不是有打死什麼蟲子?」

「沒有,我昨天晚上看電視歌唱節目時都還好好的,但今天早上醒來就變成這樣了!」進滕一臉疑惑。

「嗯,沒關係,患者通常都不自覺何時打死蟲子。」我回答道。

給予適當治療後,病灶在一個星期左右就好了,但留下了黑黑的色素沈澱。

 

         圖1  前臂有紅斑塊,上有水泡、膿皰與潰瘍

二、隱翅蟲簡介

(一)外型與特性:隱翅蟲(如圖2)屬甲蟲類,長約0.551公分,寬約2公厘,因翅膀不明顯而得名。臺灣常見的隱翅蟲種類胸部呈鐵青色,腹部呈黃、黑相間的環紋,民間好像俗稱「翹屁股(閩南語)」。喜好棲息於草叢、樹林與水田中,常常在大雨過後傾巢而出。

     圖2  隱翅蟲

(二)致病因素:隱翅蟲本身不會咬人,但其體內的「隱翅蟲素」對皮膚有很強的發泡性、刺激性與腐蝕性,當蟲子在人體皮膚上爬行時,分泌的體液就會刺激皮膚,產生線狀膿皰,有灼熱、刺痛感,癢則不常見。由於隱翅蟲蟲體小,喜歡飛向有光線處,因此能穿過一般居家紗窗,飛進開著燈的屋子內,患者會因睡覺時不自覺的去抓停在身上的隱翅蟲,或因蟲子被身體壓死而致病。

(三)常見病徵:如果去抓隱翅蟲,手上沾到毒液,又抓別處皮膚,會拉出許多不規則排列的條狀潰爛紅斑(如圖3),又因為會痛,病患常以為得了「皮蛇(帶狀皰疹)」。此外,不規則的線條狀潰爛,有時也會被誤解成家庭暴力或虐待。若將蟲子壓死,毒液會大量噴濺而出,形成大片糜爛性紅斑;若在關節處被夾死,則會形成「親吻病灶」,意即皮膚皺褶兩側呈現對稱性的糜爛(如圖4)。

              3     患者常因亂抓而出現多條不   
            規則排列的潰瘍

              4  「親吻病灶」:皮膚皺褶兩
            旁呈現對稱的糜爛

三、隱翅蟲皮膚炎的治療、預防與處理

(一)治療:應給予適當的口服與外用藥,病灶通常於一星期左右會乾掉、脫皮而復原,但其所產生的黑色素沈澱,要一、兩個月才會褪掉。一般而言,只要不要造成次發的細菌感染引發嚴重潰瘍,通常不會留疤。

(二)預防:除了緊閉窗戶、開冷氣並關燈睡覺,很難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阻隔隱翅蟲進到屋內,尤其居家附近有樹木草叢者,更需特別注意。

(三)處理:若發現蟲子已停留在皮膚上,用嘴輕輕吹開即可,千萬不要將牠打死。若已打死,手就不要再到處亂抓,應快用大量清水沖洗,洗淨後盡速就醫。

林政賢/高雄市林政賢皮膚科院長

1、3、4/林政賢院長、圖2/Brisbane Insects and Spiders Home Page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