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陪伴憂鬱症患者

【張純吉/竹東榮民醫院臨床心理師

        近來自殺案例在國內相繼發生;除了現實壓力外,憂鬱症可以說是造成這些悲劇的元兇。防治憂鬱症,從及早發現「不對勁」開始,親友的陪伴、支持,以及患者正視自己的憂鬱情緒,勇於就醫,都是戰勝憂鬱症的關鍵。然而,許多民眾對憂鬱症仍有錯誤的觀念與迷思,甚至對憂鬱症患者產生歧視與誤解。

一、既不是「想不開」,也不是「沒有用」

        除了極少數的生理遺傳性憂鬱症外,大部分的個案都有明顯的心理誘發因素,如親人死亡、與伴侶分離、歷經重大創傷等。一般人在經歷這些壓力事件後,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憂鬱的正常情緒,但其中大部分的人可以藉由時間的力量漸漸復原,因此社會大眾對於無法走出陰影的憂鬱症個案,便容易出現一些類似「想不開」、「沒有用」的責難。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為什麼面對同樣的事件,有些人可以自行復原,有些人卻會轉為憂鬱症?目前在醫學上仍無確切的定論,但認為應該與遺傳和個性有關;無論因素為何,當一個人從正常的憂鬱情緒轉為異常的憂鬱症時,便需要專業的協助而很難自行恢復正常;因為這時候已經成為「病症」,而非一般性的「情緒管理」。

        憂鬱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週遭親友的社會支持力量相當重要,但由於大多數人對憂鬱症的認識仍是一知半解,因此常會出現不恰當的互動與溝通,反而導致患者的病情更加惡化。在面對憂鬱症患者時,務必把握「22要」原則。

二、2不──不說「想開一點」,不說「會很快好起來」

        很多人面對憂鬱症患者時,最常說的是「想開一點,心情就會好起來」之類的話,說話的人並無惡意,但對於憂鬱症患者卻是不可承受的重。

(一)不說「想開一點」:我們不會對感冒的病人說「想開一點,就不會再咳嗽了」,因為我們知道咳嗽是他無法控制的「症狀」,與「想開一點」並無關係。同樣的,對憂鬱症患者而言,憂鬱情緒與行為就是他無法控制的「症狀」,與「想開一點」也沒有關係。但如果週遭的人一直用這樣的話「鼓勵」他,患者只會進一步產生自責,責怪自己為什麼沒辦法「想開一點」,這樣反而讓他的憂鬱情緒更嚴重。

(二)不說「會很快好起來」:由於憂鬱症在治療過程中常會時好時壞,連資深專業人員都無法完全掌握病情,因此如果一味向他「保證」會很快好起來,但實際復原進度卻不如預期,或是病情出現起伏變化,都會造成患者的心理負擔,而使他認為自己已經無藥可救,甚至產生放棄治療的念頭。

三、2要──瞭解與同理,陪伴與支持

        在瞭解並避免「2不」後,我們要對患者做的是「2要」:

(一)瞭解與同理:「要告訴他我們知道他也不願意自己這樣,這些情緒不是他可以控制的,我們瞭解他的無助與痛苦」,這就是所謂的「同理心」,讓患者感覺有人瞭解他,這樣他比較不會產生自責與孤獨感;當人感覺到「自己被瞭解」時,情緒通常得以漸漸緩和。

(二)陪伴與支持:「要告訴他在治療的這段期間內,我們會一直陪伴在他身邊支持他」,這讓患者除了被瞭解外,還能感受到被關懷。憂鬱症的治療通常需要較長時間,而過程中病情常出現起伏不定,因此特別需要週遭的社會支持力量相伴走過這段時間。這類的保證性話語,能讓個案感到安心,知道無論自己面臨任何困難或瓶頸時,都可以找到協助與慰藉的對象。這樣的心理穩定力量,對治療有相當正向的幫助。

        認識了「22要」原則,應當更能瞭解並同理憂鬱症患者內在的需要,也可以說出真正具有鼓勵作用而不傷害人的話,進而幫助他們走出憂愁陰鬱的黑暗世界,迎向遍灑陽光的光明大道。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