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遇挫,情緒不好為本能。但常常如此持續時久,且影響睡眠、無精打采、不想動甚而厭世,那就不妙了!
是不是「憂鬱症」患者?當然由偶爾的鬱卒到成為憂鬱症患者,有程度上輕重之別;相對上也不必害怕或躲在家中,或排斥赴醫診療。
「憂鬱症」、「躁鬱症」都是屬於情感性產生的精神毛病。台北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魯中興大夫說:躁鬱症患者精力旺盛,不睡覺,每天好像有許多重大事情要處理般的情緒高亢;其實這是在耗掉他的能量。接下來患者的情緒陷入低潮、鬱卒低落,這種情緒起伏明顯,為一連續型態則接近躁鬱症。鬱卒情緒久,且影響睡眠、無精打采則接近憂鬱症。二者屬同一大類不同型態。
什麼樣的人會得到這些疾病?跟性格、體質有關嗎?
魯大夫說:每個人都有一些脆弱的地方,某些人可能因為「基因」的關係或因「成長環境」的關係,比較脆弱一些,當壓力加大時,則比較容易產生問題。某些人可能體質比較好或成熟發展好,承受壓力度就比較大。
總歸;當情緒覺到不是一時低潮,且低落持久時寧可早點求助,是最好的態度,千萬不要諱疾忌醫。
情緒、精神上的疾病是不是和時代也有關係?
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魯中興大夫表示:確實如此!社會繁榮、事務變遷快,現代人承受的壓力比以前多及重,相對而言情緒問題、心理問題就比以前多。魯中興大夫承認:目前要找一個能治本的解藥,似乎沒有答案;但雖沒有找到真正的解答,但基本上還是可以從「保護因子」跟「危險因子」兩方面著手,增加自己保護的能力,培養一些好的習慣、結交一些好朋友、人際支持多一些。去除一些危險因子如:不良習慣、遇事鑽牛角尖、朋友少等。魯大夫強調如何從此方面著手,才是最實際、最有能力幫助自己的措施。
「憂鬱症」、「躁鬱症」是心理或生理疾病?是要吃藥或心理諮商即可?
魯中興大夫說明:必較嚴重的憂鬱症、躁鬱症患者基本上吃藥物反映比較好,換言之患者體質上的因素比較多。魯大夫強調光吃藥還是不夠的,同時還要配合心理治療,做些因應技巧、解決能力的培養學習。
對於一些比較輕微的憂鬱症,或因挫折引起的憂鬱症患者,多半還是心理治療來協助。魯大夫說:這些患者的許多問題是把事情問題負面化,看到的是黑暗面;或患者對自己期望太高、遇事過份陷於情緒化。對此;心理協助則比較重要。
我的個性、情緒到底有沒有問題?如何拿捏?
台北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魯中興大夫給了我們一些原則:1.自己跟自己比:天生內向或神經質大概幾年內應差不多,如一年間跟以前差很多、改變很多,突然情緒變化起伏大則要注意了。2.跟別人比:基本上社會上有一個大多數的樣子,如果跟別人比差很多,如睡覺、生活規律性、言談舉止、人際互動如差太多則要注意。
魯中興大夫也談到其中弔詭:很多問題的產生它不是突然的 它是累積的,不容易察覺;剛開始或只是沒精打采、不想講話、或只是有一點奇怪的言語、行為不易察覺,其實它是在累積當中,等到真正壓力過大,突然爆發一個比較嚴重的反應,才意識到怎麼會這樣!
因此;家人間要相互關懷,注意到一些早期的訊號,不對勁趕快求助還是有幫助的。
魯大夫提到台中女中學生在校殺傷學姊事件,由當事人家人所遭遇家庭變故事件中可以理解,很大的壓力衝擊創傷,家庭、家人受不了更遑論一個孩子了。大人不要期待孩子會說出來,尤其孩子他很可能不會說,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也搞不清楚他哪裡不對勁,他只是在吸收周圍的壓力,從情緒、行為中顯現出來。心理醫生則可透過遊戲、畫畫的方式間接去瞭解孩子的心情,情緒是憤恨、恐懼等,而一般家長、老師就不容易透過此種方法去瞭解,也就容易疏忽早期可以處理改善的機會了。
每個人的器質不同,天生佔有瞞大成分,內向、外向、神經質、衝動的控制、是否好「到陣」易相處、易接近等這些向度瞞多是屬於固定的,父母、師長要瞭解這種傾向,不要一味改變,不訪先瞭解其器質,先瞭解再接受,順其器質去誘導,因材施教,每種個性均有它的優、缺點,千萬不要以發揮潛在能力增加孩子的壓力,魯大夫語重心長表示:每一個人都應該就自己的程度把自己的能力實現,不要期望每個人都能出人頭地高人一等,天生我才必有用,「我」這個材料適做什麼?符合這個能力,那就是一個實現,接受它!接納它!
魯中興主任最後提醒大家:一個人是否快樂?首先要學會接受自己的本性。
你快樂嗎?
三段五級疾病預防工作 |
|||||
無症狀期 |
臨床病徵 |
病後 |
|||
病理前期 |
病理期間 |
||||
第一段預防 |
第二段預防 |
第三段預防 |
|||
第一級健康 |
第二級健康 |
第三級健康 |
第四級健康 |
第五級健康 |
|
促進健康 |
特殊保護 |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
限制殘障 |
復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