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壓力與心理健康

 

資料來源:臺北仁愛醫院精神科許豪沖醫師/陶聲洋防癌基金會張美滿小姐整理

 

   在東方的中國人接受到心理學上所謂的壓力、心理疾病或是憂鬱症,都是晚近之事。

  一般人常常質疑是否真有憂鬱症其事,抑或只是一時的想不開而已?所謂的壓力過大,又是怎麼一回事,一覺醒來不就又撥雲見日了嗎?

  求診於精神科的病人常有這方面的疑惑,他們為一些症狀所苦惱,如失眠、焦慮、緊張,或是茶不思、飯不想,難過度日,對許多事情都提不起勁,而這些苦惱卻又有苦難言,或是向他人傾訴,而別人總難以理解只是勸慰不必多想。

  追溯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不論是生活與倫理或健康教育,講到心理衛生時,強調的不外是積極面,彷彿培養積極健康的思考,就足以應付所有的難關。

  但從臨床上來看,往往不是這麼回事。當一個人面對無法處理的問題時,就會在他的生理或心理產生許多壓力的表現。

一、嬰幼兒階段首在建立自我概念

  美國心理學家艾力克森將人生區分為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有所不同。出生之後首要奠定的是自我,再跨入知能發展的孩童階段,乃至青少年生理及心理的獨立階段,成家立業之後又面臨生、老、病、死的疾病折磨,最後要面對的是死亡的議題。所以人生要面對種種難關的考驗,在重重考驗之中,總會碰到走不下去乃至想要放棄的時刻。

  921大地震搖撼了多少人對美好遠景的信心,接著連年的經濟不景氣,精神科門診多了許多病人,他們收入銳減,當初所作的一些理財投資及規畫在瞬間破滅了,同時又要面對人生中的期望與現實無法平衡的苦境,一般而言,失眠、焦慮的症狀接踵而至,再嚴重一些,與焦慮一線之隔的憂鬱也紛沓而來,在極思克服而現實的狀況不是主觀期待所能克服時,個人的力量就逐漸消耗殆盡,慢慢墜入憂鬱的羅網之中。

  而精神科門診的職責,希望幫助病人在進入較嚴重的困擾之前事先預防或作一調整,往往可以避免後來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的發生,尤其是青少年階段容易有精神分裂的問題產生,這都肇因於之前的焦慮處理不當,或是心理發展階段的需求沒有達成所致,以至於在日後面對一連串的挑戰時,容易被擊潰。

  為什麼西方心理學的一些名詞在東方社會愈來愈常見或愈來愈被需要,因為我們正面臨著許多價值觀的衝擊,包括傳統的忠孝仁愛倫理觀念,但西方社會強調的卻是自我的觀念,如何活出個人的生活意義及尋找自我的人生目標,這二套價值系統其實常常是互相違背的,而這樣的違背與衝突,可能就會導致憂鬱的發生。

二、社會價值觀及教養促成女性憂鬱症病患是男性的二倍

  女性憂鬱症患者的人數常常是男性的二倍,女性終其一生似乎難以逃脫罹患憂鬱症的威脅。許多專家從女性的生理週期、荷爾蒙的變化及社會文化多方探討,就筆者觀察,傳統文化對女性心理的影響可能起了關鍵作用。

  女性經常被教導要成為守規矩、聽話、有禮貌的乖女孩,過於要求其外在行為,卻未注意其自我需求。而且父母對女兒的要求往往嚴過兒子。

  女性病患在面對人生處境時常呈現兩難狀態,她會顧及別人的需求,而不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此點非常值得注意,誠如前言幼兒階段最須建立的是內心自我概念,如果父母忽略女兒的自我發展,而著重在規範的建立,可能使得女兒容易忽視自我需求,而以父母的需求為前提。

  於是在一個場合中,女生想到的可能是媽媽期待我怎麼做、怎麼說,或是我該怎麼做才能符合別人的期望。

  這是許多女性病患的共同苦惱,在歷經一、二十年被教導的束縛之後,發現再也找不到自我。

三、無我利他的價值觀壓倒了自我,衍生憂鬱症

  因為要成為賢妻良母,做一個好媳婦,忙於這些角色的扮演,幾乎忘了自己是誰,存活的目的只是應付這些人生責任而已。憂鬱症患者中有這種抱怨者比比皆是,每天努力的活著,但活著只是為了別人。

  當這些婦女面對孩子成長後的空巢期或是先生事業有成另覓新歡時,她的人生所剩為何?一切轉眼成空。在辛苦持家數十年,無私奉獻給家庭之後,如果結局是如此空洞、虛假,在四、五十歲時往往容易爆發嚴重的憂鬱症。

  這類型婦女中不乏具有高學歷,甚至在社會上學有專精,包括會計師、律師,一些高名望而外表光鮮亮麗的女人,在找不到自我之際,一切皆是空泛的。自我猶如數字0之前的1,沒有1存在,後面的0都不具意義。

  而必須從教育著手,才有可能減少這類問題的發生與嚴重度。現今社會給予每個人的挑戰是非常巨大的,常常令人無法應付紛至沓來的種種考驗。由父母本身做起,從小建立孩子自我的概念非常重要,孩子在面對現今社會的價值體系時較能適存。

四、憂鬱的母親培養不出健康的孩子

  一個憂鬱、焦慮的母親所培育出來的孩子,其心理健康令人憂心,母子關係經常會決定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體質,即所謂人格的穩定度。

  當然父親的角色也很重要,尤其精神分析學派更是強調父親的角色,在伊底帕斯情結(所謂弒父戀母情結)中,一個男性要弒父之後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

  在此並非要探討戀母情結,而是要說明父母對孩子心理健康影響的深遠,一個健康的母親可以提供孩子一個最好的發展基質,這也是孩子健康發展的第一個機會,相反的,一個孩子的母親如果是憂鬱的,而相對來說父親心理較健康,他還有第二個機會可以向父親學習,而得到比較健康的成長與發展。但是現今的單親家庭很普遍,所以單親的父或母的責任就格外重大,因此一個孩子身邊的照顧者一定要讓自己健康起來,才能教養出健康的下一代。

五、貴人的人格帶領可以幫助心理成長

  從小沒有良好的成長環境,或是沒有一個榜樣為學習對象的人,是不是就注定此生無法快樂?答案並非全然是悲觀的。

  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除了父母外,學習過程中還會接觸許多良師益友及同儕的互動學習,以及每個人心中會有追求成長的趨動力,我們自然會去尋求有力量的人來幫助自己往心理發展的路上成長。

  有許多朋友後來走向宗教領域,接觸到牧師、神父或和尚,這些師父經常會開導他,只要在上者的人格穩定度夠,相對於父母更為成熟的話,而跟隨的時間夠久,就會從師父的身上慢慢學習、吸收,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看待人生的態度就會有所改變。長輩也經常扮演著類似師父的角色,在青少年病患中,他們與父母的關係就顯得格外重要。

  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有貴人相助,即有一個人格的帶領者,才有辦法慢慢去學習人生的課題,以及處理壓力的方法及策略。

  如果在人生困境中一直沒有貴人適時出現,不妨求助於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員。他們比較可以瞭解一個人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以不要多想來敷衍了事。

六、不要多想不足以解決當事人的困惑

  「不要多想」這句話其實很傷人,一個心理受困擾的人一定是想了很多又百思不得其解,才會深陷苦惱的泥淖之中難以自拔,倘若旁人只是遠遠觀望而徒以一句不要多想帶過,彷彿是不願去正視受困擾者的問題,而且會使得他不願再向人傾訴困擾。

  若孩子向大人發出這樣的求助時,如果父母也是脫口說出這句話,以後孩子再開口訴說困擾的機會便愈來愈少,親子之間的溝通管道和孩子日後的學習機會也將逐漸封閉。

  舉一個心理治療個案來說明。案主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告訴他不必多想,後來他關閉了所有與身邊的人溝通的大門。爾後,他生命中也碰過許多同學,但可惜的是,溝通的門開啟不久又關閉。

  為何對現代人來說求助於精神科仍是一件困難的事?蓋因大眾給予精神科的評價傾向負面,最令人難堪的就是被貼上不正常的標籤,正常的人就不應該看精神科。究竟是將困擾深埋內心,自己背負很重的壓力好呢?抑或敝開心懷,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才是救贖之道?值得好好思考。

七、願意去依賴別人避免自己成為孤島

  倘若父母從小就讓孩子重複心裡的困擾,一直得不到所謂的呼應或同理心,他會逐漸封閉心靈;父母的靠近是極具意義的,讓孩子產生信賴或可以溝通的關係,這樣的孩子,未來比較不會成為社會中的孤島,一遇上問題不會找人傾訴。

  封閉心靈的孩子,會一直將問題悶在心裡,因為他已經預設這個世界沒有人可以幫助他或是瞭解他,這是為什麼許多人會因此衍生憂鬱症的原因。許多憂鬱症患者初始就找不到人可以傾訴心中的苦楚,胡思亂想找不到出路的混亂思考於是不斷湧現。

  另一方面就個人發展過程來探討憂鬱症的形成。一個人從依賴逐漸發展到獨立,這並非一個單行道,而是「依賴」與「獨立」相互促進的過程。一個人從依賴媽媽到成年後能夠完全扛起社會所付予他的責任,能獨立、負責任固然很好,但隨著人的成長,我們往往忽略了依賴及溝通的重要。當你關閉了溝通的管理,即意味著失去依賴一個人的可能性。

  一個人要不斷前進的話,有時必須退回之前發展的階段,就如同前述有人跨入宗教領域,尋求精神上的老師,或是就教於富於人生經驗的長輩,其實就是另一種高層次的依賴關係。

八、不要死守長大就是要獨立的教條

  一個人平日如能觀察自己的現實狀況與人討論,在逆境時願意就教於人,在順境時又可以回到比較獨立自主、功能發揮的狀態,倘若能悠遊於這兩極之間,心理會更健康,而不是死守於「一個人長大後就是要獨立」的教條,生活將更富有彈性,在面臨大風大浪之際,更可以游刃有餘,而不是被摧折。

  為什麼有些人不管在現實環境多麼不容易生存的情況下,依舊屹立不搖,而有些人就是不行?這些無法做到的人是因為他們從小的心理結構沒有發展得很好,又無人適時相助,再加上後來沒有與人溝通、學習的管道,以至於在心中形成一座孤島,若又死守某一信念時,就很容易發生問題。

九、持之以恆從事紓解壓力的方法

  坊間一些探討大眾心理的書其實有用,但大家買書只是看看後就束之高閣,並不會真的親力親為,倘若真的能訴諸行動,養成習慣,那麼相對來說造成心理困擾的機會也就少了很多,也不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因為他自己就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隨時因應調適生活上的壓力。

十、傾訴與對話是解決問題的契機

  為什麼人有時會陷入憂鬱症的泥淖中?人的內心有如一部精密的電腦,當電腦封閉不再與外界連線時,就不再具有網路概念——從外面接受資訊,或無法辨識、摒棄不必要的資訊,無法把每天接觸吸收的資訊作有效的處理、分解或排除,以至於主機愈來愈凌亂,產生所謂當機的心理疾病。

  當壓力過大時,便意味著資訊多到主機處理不了,此際必須想辦法去與其他電腦作連接,尋求高手的幫助,當你願意去尋求協助的管道時,問題便出現了解決的契機。

  當遇到困擾時,一定要找人傾訴,單純的抒發感覺時,就有很大的幫助。人都需要對話,有些人即使關閉了與外界的對話,他的內心仍在對話,他的內心仍需要具體而微的對象來作對話,如果當這種對話都不可得,一切的理智思考或人類情感都無法企及時,某些人就會以追求感觀刺激的方式,來發洩這些情緒,如飆車族的行徑。

十一、欠缺溝通管道轉而尋求感官的刺激

  一些飆車青少年,他們的內心其實十分苦悶,在得不到父母適當的養育下,心裡的不安、焦慮、不悅,無法紓解,無處可說,也不相信有人可以傾吐,只好以感觀刺激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如以工具攻擊別人,快速飆車無視於自身與他人的安全。

  他們封閉了與人溝通的管道,不再去尋求對話的可能性,以至於完全訴諸感官的刺激、感官的享受。這也是為何在當今社會,尋求感官刺激的事物十分具有號召力。

  在現今社會中有意義的對話愈來愈不可尋,媒體多訴諸情、色、暴力的感官刺激,以情慾的宣洩來吸引讀者及觀眾。這種低層次的感官刺激愈多,而高層次的理性思維愈少,其實是整個社會的一種病態發展,更令人難以生存。

  所以常有病人訴苦道,看電視只是令他更為心煩、失眠,憂思臺灣是否就此沈淪了,乾脆關了電視。這也顯示出壓力處理在現今社會中更為迫切,而從事這方面宣導的教育人員卻明顯不足。

  壓力的處理最終還是要回歸個人做起,把個人的壓力處理妥當,才愈有能力去照顧週遭的人。倘若你吃得好、睡得飽,活得較快樂,周圍的人相對也會活得較好,因為你不再帶給他們負擔,甚至你可以去分擔別人的苦惱,成為支持別人的力量,間接也減少社會的負向壓力及情色刺激。

  從心理發展層面來看,壓力處理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一)不要忘了與人互動溝通。

(二)把時間拉長,以幾年的時間去學習有意思的事情。

十二、酒癮及工作狂都是慢性憂鬱症的表現

根據精神科的統計,一個人會做下自殺的決定,心裡常常是處於憂鬱的狀態,而表現出急性或慢性的症狀。

  急性者可能掉落憂鬱的泥淖之中,慢性則更為可怕,病人對社會的思辨力、觀察力逐漸減弱,以至於沈迷在某些感官的刺激中,如最近常提到的網路成癮性,或過去常見的酒癮,7080%酒癮病人都有憂鬱症,喝酒等於是一種慢性自殺。

  時下流行的搖頭丸也是如此,因為活得不快樂,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所以尋求短暫的感官刺激,才有力量去應付沈重的工作壓力,到了週末又可以搖頭狂歡,如此週而復始。

  人生的諸多墮落,往往因為高層次的需求挫敗,才陷入低層次的感官沈淪。慢性憂鬱除了表現在酒癮、嗑藥外,工作狂也是一種。但我們的社會較能容忍工作狂,工作狂雖然忽略家人,但至少對家人、社會還有一定程度的貢獻;而對工作狂個人而言,本身卻有陷入憂鬱的危機。

十三、憂鬱是一種沒有明顯原因的失落感

  憂鬱症的症狀除了吃不下、睡不著、注意力衰退、想自殺外,假想自己最心愛的東西突然不見的感覺持續超過二星期到三星期,這種情況就可稱為憂鬱症,憂鬱症的反應與所謂失落的反應一樣,只是失落有明顯的原因,譬如父母痛失愛子。

  失落與憂鬱的關係是如此緊密,佛洛伊德曾寫過一篇名為「哀悼與憂鬱(mourning and melancholia)」的文章,比較了哀悼與憂鬱的二種反應,並提及melancholiadepression相同,depression就是中文講的憂鬱。

  憂鬱在某種程度來說也是理想的失落,例如某些忠貞國民黨員在現今的政治情勢下顯得鬱鬱寡歡,若能移情宣洩在其他事物上,或以寫詩排遺不滿,心情可以調適得更好。

  當一些個人所珍視的價值觀沒落了,會產生相似的憂鬱現象,許多老兵都有相同的心情。當一個人生命中所企及的事物不再可得時,往往會陷入憂鬱之中。

服藥緩解症狀外也要思考憂鬱背後的問題。

  在生理學提到憂鬱症是因為腦內的腦清素降低,所以必須靠藥物提高血清素的濃度來免除憂鬱症。這種說法在某個面象上的確成立,因為憂鬱症患者的血清素濃度較低,直接以藥物來提升血清素的濃度,確實能明顯改善憂鬱症。

  但這樣的作法有點危險,藥物固然可以緩解症狀,但過分相信藥物,可能忽略了真正造成內心困擾的痛苦根源,那個痛苦是極具意義的,有時精神科醫師無法一一去探索病人內心痛苦形成的過程。倘若無法找到分擔你憂鬱的人,抗憂鬱藥物可以及時緩解5070%的憂鬱症狀,但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上,還是需要有成熟的人,不論是師父、朋友或醫師,陪你慢慢釐清生命中的困惑。

  每個人都要有為自己而活的感覺,倘若喪失這種感覺,其實是一種很痛苦的狀態,而面對憂鬱症患者時,如果不能解除他們的痛苦,至少能做到陪伴,陪伴與治療二者是等同重要的。

  倘若只抱著去除症狀,而不思考憂鬱症背後的意義,有些病人就變成慢性憂鬱症患者,或是需要長期服藥控制。

  長期服藥對個人或社會而言,固然比未尋求幫助來得好,但在規則服藥的同時,若能去探討背後苦惱的根源,對個人而言,是極具意義的。

  前面一再強調藥物只是治療的一部分,並非反對憂鬱症患者服藥,相反的十分建議一開始求診的病人好好服藥,這是可以立即幫助他們的唯一方式。

十四、走出心裡的悲傷才能真正解決憂鬱症

  當一個人願意為自己採取行動時,這只是一個開始,並非透過這種理智上的理解,就能撫平一個人的情緒。

  就一個憂鬱症的實際治療而言,按時服藥確實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之一,日後如有機會去探討自己心理層面失落的意義,不要忘了想辦法讓自己往那個方向前進,才能真正解決憂鬱的狀況,使得危機成為轉機。當一個人可以走出悲傷時,往往是更具有能力的人。

  當發生憂鬱症狀時,請記得臺灣的精神科是可以處理這種疾病的,處理這個問題分為生理及心理的層面,在生理層面,目前有許多抗憂鬱藥物可以快速有效緩解症狀。心理的層面,除了專業的咨商人員外,每個人從小到大對心理健康的維護非常重要,惟有不斷「施打預防針」,才能因應未來愈來愈多的挑戰。

 
 

★本文著作權為原單位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單位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