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殺身亡」談「憂鬱症的防治」

【酆臺英/青年日報931128  4

        由漢聲廣播電臺主辦,青年日報社、晨光基金會協辦的座談會,於民國931122日下午召開,邀請多位專家學者與會,包括臺北市立師院助理教授兼附小校長萬家春、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周愚文、臺安醫院精神科醫師許正典、心理師兼兒童文學作家游乾桂、臺北市立金華國中家長會長邱玉雲及臺北市立師院附小輔導主任徐芳華等。由接二連三發生的青少年自殺案件,談如何落實憂鬱症的防治工作。

一、防治自殺,亟待共謀對策

萬家春:接二連三的發生青少年自殺案件,讓社會各界相當震驚,日前還發生家長禁止孩子看小說,孩子憤而跳樓的憾事。根據統計,2003年國內共有3195人自殺,平均一天有8.7人自殺身亡,不到3小時就有1人因自殺而結束生命;在所有自殺身亡的案例中,男性是女性的2倍,其中又以24歲以下青少年和65歲以上老人的成長幅度最大。衛生署設置的24小時生命線諮詢專線,近6年來,每年的求助人數都超過10萬人以上,其中有53%的求助者都曾有過自殺的念頭,有自殺行動者更逼近20%!在自殺者中有80%~90%患有精神疾病,約有75%有憂鬱症病史。除了自殺之外,校園中以「自傷減壓」的行為亦有上升趨勢,2004年國小36年級的學童中,曾經用刀片割腕者超過10%,若包括有這個企圖未採取行動者,則比例更是驚人。「自殺」就像是傳染病,如何防治?不但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和整體社會共同省思的課題。

二、自殺、自傷與憂鬱症有跡可尋

許正典:自殺、自傷與憂鬱症是不同的心理層面,都是有跡可尋的;有自殺傾向者,可從行為、情緒與思考方式等三方面來探討。生理方面的變化如吃不下、睡不著、暴飲暴食等;心理方面如情緒低落、即使平時感興趣的事亦提不起勁來、會出現負面思考等。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有考試成績不理想、失戀、同儕關係欠佳、不能好好與人相處、缺乏抗壓性及挫折時缺少自我反省能力等,在衝動情緒作祟下,往往做出令人難過的憾事。

三、在父母高度期盼下壓力大

周愚文:探討青少年自殺,可從「現象或結果」,程度上是「全有或全無」等角度來衡量。每有學生自殺,媒體都會以「壓力」兩字涵蓋一切,其實,缺乏壓力的人生是沒有樂趣的,只是壓力的輕重感受因人而異。總體而言,目標高、成就低是青少年甚至大學生自殺事件的核心,雖然教改推動至今,孩子的升學比率大幅提升,但家長的觀念仍停留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孩子在父母高度期盼與現實落差下,困擾多、壓力更大,既找不到人生方向又得不到親情關懷,自殺的比例上升也就難免。

四、父母的責任無可替代

邱玉云:不少為人父母者都感嘆,不知道怎麼和孩子交談,也不清楚子女心中想的究竟是什麼?子女放學回家後除了功課之外,父母不知道還能和孩子談什麼,總以為「升學就是孩子最好的出路」,功課之外的音樂、美術、體育等活動最好不要碰,就像那位不讓孩子看小說的家長一樣,總以「自己認為對孩子最好的安排」來決定孩子要什麼、不要什麼;更在傳統的「放大孩子缺點、漠視或忽視孩子優點」的習慣下,使得孩子喪失學習樂趣的同時,還不能從生活與教育中學會與同儕相處的方式,並從生活與學習中找出紓解壓力的方法,稍遇挫折或是自認為過不去的難關時,「自殺」的念頭就浮現了。防治青少年自殺,父母的責任是不可替代的,在少子化的家庭中,孩子功課好、EQ差的比比皆是,更因雙薪家庭制度成為社會主流,家長忙於工作,使得親子之間除了以金錢代替親情外,親子互動情況僵化。為防治青少年自殺,家長首應學會「傾聽是建構親子關係的起步」,孩子既是自己的珍寶,愛惜孩子是為人父母的天職,每天至少抽出1015分鐘和孩子深談,聯絡簿一定要親自簽名,把需要和老師溝通的以及老師交代的事弄清楚,建立起老師、學生之間的橋樑,降低孩子憂疑、徬徨、惶恐心理,讓孩子順利成長。

五、父母應以快樂帶動全家

游乾桂:「行為變成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家庭是行為的養成所,因此,孩子的未來命運完全決定在父母如何對待和教育的方式上。「缺點教育」是數千年來我們教育子女的方式,這個方式教養下的孩子,做對了得不到應有的掌聲,時時擔心做錯了要受罰,沒有正向的指引、缺乏正向的肯定,久而久之自然出現畏縮的性格;遇到壓力挫折時又不敢向父母求援,同儕間的成長經驗相仿,找不到生命的出口,只好以死來解決。其實為人父母者首要負起的責任就是「讓自己變得快樂」,惟有自己快樂才能帶動全家的快樂,這是成年人的人生責任。儘管經濟不景氣,工作壓力沈重,這些人生重擔不要成為孩子壓力的來源,更不要在孩子考試成績欠理想時再責備孩子,帶給孩子二度心理創傷。當孩子遇有挫折時,父母應以「我願意、盡力試試看」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共同分擔成長的壓力,分享成長的過程。

六、訓練孩子反省與獨處能力

徐芳華:國小36年級學童中,有曾經用刀片割腕者超過10%,這是一個極為驚人的數據。國小生為什麼不向教師求救?可能有以下數種因素:尋求同儕的關懷、親子互動出現障礙、教師對行為異常的學童關注力不足等。國小學生自我傷害的高比例讓我們驚訝於社會化侵染的嚴重性,必須及早找出對策。在小班小校的現代教學環境中,1個小學老師要帶領35個左右的學童,負擔不可謂不重,在30多個小朋友中,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針對孩子異常行為加以導引;家長方面,除親子共同參與諸如音樂、體育等活動,並在活動中藉由交談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外,更需要透過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沈澱電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透過閱讀與心得討論,增進孩子處理困境的方法,教育並訓練孩子「反省與獨處的能力」,重視並加強生命教育課程的比重,以增強青少年的抗壓力。

七、重視正向表現、降低物慾需求

許正典:最近數年來,國人憂鬱症患者比例上升,不容諱言的,與大環境有關,經濟不景氣固是原因之一,但個人的人生目標模糊、對未來無期待是造成自殺人數遽增的另一重要原因。對人生欲求過多、物質享樂或慾望過高,在負向表現盛行的社會中,「比不上別人」情緒激盪下,易走上絕路。重視正向表現,降低物慾需求,生命是自己的,惟有從確立「和自己比」及「明天比今天有進步」的人生觀,對人對事都需保留緩衝餘裕,是降低憂鬱症與自殺現象的唯一方法。

八、勿對憂鬱、躁鬱症患貼標籤

周愚文:降低憂鬱症患者自殺傾向,須從以下方向著手:(一)勿對憂鬱症、躁鬱症患者貼標籤;(二)注意有憂鬱症傾向者在季節更迭或重大考試日之前的心理變化;(三)做好預防或轉介療治工作,透過生命線與宗教等社會輔助力量,淨化或轉化外界過多的刺激。

九、接納、面對、肯定、演好自己

游乾桂:防治自殺的方法,應先學會「接納自己、面對自己、肯定自己、演好自己」四個步驟,接納自己的缺點、面對自己的現況、肯定自己的優點、發揮自己的長處並演好自己的角色。

十、家長應以鼓勵代替責難

邱玉云:家長應以正向肯定取代放大缺點式的傳統教育觀念,包容孩子的缺點並積極發揮孩子的優點,以鼓勵代替責難,改變長幼有別觀念,努力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朋友、夥伴。

十一、藉志工體系輔助救援管道

徐芳華:教師要時時自我充實,廣泛利用退休教師資源,透過志工體系輔助各種救援管道之不足。

十二、結論

萬家春:父母、老師與社會三大環節緊密相連,建構有自我反省能力的體系,重建積極正向的人生價值觀,相信專業、尊重學者專家意見,做好精神免疫工作,自殺案件自然會降低。

 

本文著作權為原單位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單位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