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憂鬱蔓延時──

陪伴憂鬱青少年走過生命幽谷

 

「我的「心」感冒了,

它不發燒,也沒有咳嗽,

但是「心」卻很不舒服,如同掉進了五里霧中;

在空中揮舞著四肢,不想往下墜卻一直飄啊飄,

我抓不到可以救命的繩索,

也等不到趕來救援的人們,

我的「心」只跟著往下沈,下沈……。」

Tiffany,心情小語

青少年期(Adolescence11歲至20歲)是個體由懵懂少年轉變為成熟成人的發展過渡階段,個體除了逐漸脫離兒童的依賴心理外,更需積極轉化青少年的叛逆心態,將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巨大蛻變能量,導向獨立自主精神的培養與合作親密關係的學習,準備承接成人個體的社會角色演練。然而青少年常須面臨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抉擇和背負過去成長環境的潛化,因而容易體驗到心理衝突和失落,產生生活與生命適應上的困境,此為Erikson所謂自我認同(Self-identity)的危機。而現代社會的急遽變遷和科技文明的無遠弗屆,對青少年自我認同的發展會造成四種不利的影響:

一、社會快速變動破壞原先穩定的社會化歷程

世代間的經驗傳承失續,個人無法依循前人的腳步與路線,自我追求與定位的工作日益困難。

二、科技發展迅速產生新的知識搜察途徑

傳統師徒教授制度面臨挑戰,知識來源廣泛,但知識累積卻過度集中而有表面及膚淺化趨勢。

三、社會價值和思想多元而自由化腳步加快

外在環境的開放自由和內在教育現實的保守限制不斷衝突激盪,青少年面臨多重選擇機會下的判斷能力缺乏和迷惘。

四、科技文明的新工作型態誕生和不確定性增加

大量新式科技造成生活及未來工作環境改變,專業能力不足的恐懼和學習焦慮的情緒增長。

根據美國精神研究中心(NIMH2003年的資料顯示,全美青少年有4.5%都染受憂鬱症的折磨;過去十年內接受憂鬱症治療的人數,也從88年的70萬增加到98年的210萬,而且還在陸續成長中。相關憂鬱醫療費用更是年年攀升,目前已超過60億美元。由於罹患憂鬱症而造成學習不彰和曠課休學,估計一年學習生產力的損失高達10億美元;而由於患者經常缺席和連帶情緒影響,這方面學習場所承受的損失更大於60億美元。雖然精神科醫師都希望憂鬱青少年及早接受治療,但關鍵在於更多患者不願讓身邊的人知道他們有精神上的問題,導致隱藏病情的結果就是自己和家人更加受苦,社會醫療成本上揚。

所以在憂鬱蔓延時,如何普及憂鬱症病識和有效改善憂鬱症病情是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讓陪伴者保持健全身心和神清氣爽,不僅使憂鬱人去汙名化勇於面對治療,同時穩定陪伴其走出生命幽谷才是成功的防治。20041月美國健康日新聞報導指出,嬰兒就會有憂鬱現象,如果家人未能給予憂鬱的大腦妥善的關懷和安全感的照顧,後果是會影響其一輩子(包括情緒調節、環境適應和認知發展等)。面臨教改壓力的學童、身處網路誘惑的青少年、置身工作壓力的上班族、面對相處衝突的夫妻、婆媳和親子關係、奉養失調的人們,無一不是在憂鬱的鋼索上戰戰兢兢的度過。在學會陪伴的方法和技術之前,照顧及支持者首先要瞭解憂鬱症的初期徵兆,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所謂「料敵先機」,除了防患於未然而不致讓病情坐大惡化,更重要的是避免悲劇的發生和永存的夢魘!

如何辨別和察覺憂鬱症的潛藏徵象和早發徵候,陪伴者可以根據以下五大症狀群來得知,以作為進一步的醫療介入和心理支持:

一、正性症狀(Positive Symptoms

憂鬱青少年的情緒失調是主要表現,一般正常情緒的波動是在一定範圍,而且是喜怒哀樂隨情境不同而因時因地制宜;但憂鬱情緒的形成多為難以言喻的低落和愁苦所累積,正所謂「腦不清,心不淨」,人的靈魂逐漸被蒙上陰暗的慘霧,慢慢會冒出「很悶」、「有些煩」等負面情緒的字眼,甚至偶爾會不自主的盈眶或掉下幾滴淚。而兒童的憂鬱情緒則多以憤怒生氣來顯現,因為小朋友的大腦認知尚未成熟到能轉化及時情緒衝動為暫時思緒抑制;有些憂鬱患者會先「躁」後「鬱」,大部分是輕躁症狀期後,精神能量像放電般的耗損而造成情緒難以回復。

二、負性症狀(Negative Symptoms

情緒不好有時容易被忽視,但開始出現對原本有興趣的活動和嗜好漸漸失去興趣時,就該提高警覺了。特別是兒童的拒學行為、青少年的學習遲到早退甚至缺席曠課退學、人際關係逐漸退縮、不想出去見人也不想讓別人來見;有時是以相反的行為出現,如過度沈溺於電玩或上網、熱衷從事違反規範或紀律的言行、坐立不安不停來回走動踱步、重複問東問西或強迫清洗檢查等也須留意。

三、身體症狀(Physical Symptoms

臨床求診的個案經驗顯示,大部分的憂鬱青少年初期都有兩項以上的生理不適抱怨,其中以睡眠障礙和飲食失調佔大宗,其他則是頭痛、胸悶、手麻手抖、拉肚子或便秘等相關身體症狀,尤其是原本就有過敏、氣喘、心臟內分泌等慢性疾病存在時。陪伴者常會納悶憂鬱人這些病為什麼怎麼醫怎麼吃藥都控制不好,甚至症狀有復發或惡化之虞;如果是新生症狀,則會到處作身體檢查,但卻都找不出什麼大毛病,反而會因此而容易疑神疑鬼,造成陪伴者不勝其擾。而生理失調前可能憂鬱人會有長期而慢性的疲勞,覺得自己氣虛體弱,但補了半天多是安慰效果罷了!

四、認知症狀(Cognitive Symptoms

一般都以為情緒和思緒是可獨立運作而不受影響,但事實是情緒會影響思緒,進而誘發邏輯推理及記憶判斷的改變。2003年國際精神醫學期刊就以嚴謹的的實驗研究證明,壓力會造成大腦功能及基因的立即表現,特別是憂鬱人在處理「情緒性」資訊的持續時間過長,更加專注在「負面性」情境的思緒,造成容易去強調負向記憶且用負向想法來解釋遭遇事件。所以在憂鬱早期會有如「想太多」、「死腦筋」等形容思考紛亂且偏執的情況,而因為過度聚焦在負面資訊的整理和打轉,表現出來可能就是「易分心」 、「愛發呆」等判斷力和執行力的受損,造成課業開始退步、工作效率漸降、人際關係日生摩擦衝突等行為改變,確是不可不察的警訊。

五、行為症狀(Behavioral Symptoms

        憂鬱人的行為改變很少有劇烈的轉折,多半有隱微的蛛絲馬跡,可供即早處置,所以對於憂鬱患者的非語言徵候要用心察覺,因為「問題行為是其表達內在痛苦的方式」。簡易的辨別指標可以從規律性和自制力兩方面來看:情緒良好時,明顯的行為是生活有序、按部就班;但處於憂鬱情緒時這種規律性會無法維持,於是出現作息開始顛倒、生活步調漸亂的情況,同時也會反映在負性症狀的干擾,無法去從事原本安排好的生活節奏和活動規劃,生命開始變調走味;由於正面思緒的調控受損,造成衝動控制和挫折忍耐的不良,平日不敢做的或沒想到要做的如今肆意而為,包括易怒激動脾氣、網路或藥物成癮、語言或肢體的攻擊,甚至自我身體或心理的摧殘。

陪伴者在憂鬱青少年早期初發五大指標時即予以有效察覺處理,不僅可避免症狀惡化擴大,更能扭轉負面能量,有助於正面形象的提升。而在慢性憂鬱的反覆折磨中,陪伴的積極意義除了給予憂鬱人低落情緒的支持和負向行為的包容,以期達到精神的完全康復和真正的健康;更重要的是陪伴者本身透過陪伴過程中的醫療參與和生活實踐,讓自己的身心靈得到全新的釋放和洗滌。而陪伴的基本精神是什麼呢?就是團體治療大師Yalom所謂的「灌注希望」,因為陪伴,就能破除無助無望,才能達成治癒健全的希望;因為希望,才可無怨無悔的堅持,成就陪伴的意義與體驗。以下簡述HOPE四大陪伴任務來強化陪伴信念:

一、HHelp協助):詢問患者需要的協助

多數陪伴者的困擾在於,要不就不聞不問,要不就關切過多。不聞不問是因為不敢問,怕惹憂鬱青少年更煩更生氣,或是之前問了很多被「不知道」 、「不想說」給堵了回去;關切過多是害怕若沒注意就會出事,若不提醒會被當空氣,所以有唸總比沒唸好。陪伴者應先主動瞭解憂鬱人目前狀況,以明瞭他(她)的需要是什麼,所謂「知己知彼」,判斷什麼時候該問或不該問。該問的時候就先察言觀色,以語言或非語言方式表達您想提供的協助;若是給予關心卻不得回應時也無須垂頭喪氣,讓彼此都先分開冷靜下來,再想想剛才的口氣或態度是否帶有強烈的批判或指責意味,或只是在負面問題上打轉,而忽略了正面行為的動增強。

二、OObligation責任):督促患者要負責任

接下來陪伴者就要問憂鬱者必須做什麼事,以及正在準備些什麼?憂鬱不會自己憑空消失,什麼都不做只能坐以待斃。患者的基本責任是規律就診及按時服藥,再來就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自責」,成天哀聲嘆氣或怨天尤人只會讓自己更憂鬱,所以要停止自我譴責,不要再消極退縮,負起對自我思考和行為改變的責任,先勉強從較熟悉簡便的自我照顧和生活規律做起,就會如同倒吃甘蔗般的漸入佳境。

三、PPlanning計劃):提醒患者該做的計劃

完整的健康再臨需要周詳的復原計劃,倘若稍有改善就不再就醫治療,最後都會功虧一簣而讓憂鬱捲土重來。所以陪伴者在早期介入時可以先幫憂鬱人擬好一份復健藍圖,讓仍心陷泥沼的當事者可以有所依循,如避免負面認知和情緒壓力、禁絕以酒精或藥物當作麻痺逃離的工具、養成規律作息的新生活節奏等。接下來就要讓他(她)根據復原狀況及勝任能力開始規劃自己,戰勝憂鬱。除了拋棄舊有的扭曲認知和不良習性外,更要積極鍛鍊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建立新設的互動模式和壓力處理,才能免除負面刺激的累積。

四、EEncouragement鼓勵): 以熱誠協助患者走出情緒谷底

        陪伴者必須像個教練,在憂鬱人心情盪到谷底,內心充滿無助絕望時,毫無保留的為憂鬱人加油打氣。唯有將您正面的能量和積極的熱誠源源不絕的灌入,才能使其受損的情緒和思緒再次恢復。或許一段時間您會受到「熱臉貼冷屁股」的對待,亦或擔心自己也會被憂鬱感染;其實只要您瞭解當事者目前只是為病魔所苦,一時間還來不及聽進您的話,改不掉僵化的負面思考,所以不要將他(她)的冷言冷語或故我的行為放在心上。「路遙知馬力,好久沈甕底」,相信辛苦耕耘終必歡呼收割!

憂鬱是種讓人很痛苦的病,陪伴的滋味更令人百感交集。但正因有陪伴者的一路扶持,不僅使憂鬱人得以重新擁抱生命,展開真正充實自我和適應環境的人生,也讓陪伴者得以歷經成長的洗鍊,肯定自我存在的生命價值,體會自愛愛人的幸福真諦。

「只要我願意,只要我面對,只要我相信,總會走出來的。

我曾經死過,現在的我自由了,

甚至為了以前的我,加倍的享受……。」

Sunny,陽光下午的一場陽光

許正典/臺安醫院心智科主任醫師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