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逢巨變,別墜落創傷「憂」谷

        不論是身邊的人發生事故,抑或是自己就是當事者,當人們遭逢巨變時,心理也會受到創傷,情緒變得低落,甚至憂鬱纏身。因此惟有認識災難後的反應,學習如何做好心理建設,才能走出陰霾,重新面對人生。

一、重大災難後的反應

        臨床發現,當個體經歷重大災難事件時,常有以下表現:

(一)情緒(感受):震驚、懷疑、焦慮、害怕、哀傷、怨恨、罪惡、無助、抑鬱、變得麻木、呆滯,對所有事情失去興趣。

(二)認知(思考):混亂、迷惑、猶豫、擔憂、注意廣度縮減、恍神、記憶喪失或衰退、反覆想起事發景象與自我譴責。

(三)生理(身體):肌肉緊張、疲憊、失眠、作惡夢、敏感、心律不整、作嘔、疼痛、胃口變差、性慾低落與健康狀況下滑。

(四)人際(社交):過度依賴、缺乏信任、躁動、退縮、孤立、墮落、冷漠、變得喜歡支配或控制他人,容易引發衝突。

        上述反應的強度與持續時間有個別差異,一般而言,多數人在3個月內會逐漸好轉,然而專家指出,若個體本身有慢性病或精神疾病、現實生活存在其他壓力(如失業、離婚等)或因此失去所愛的人,都可能導致復原速度緩慢,甚至惡化成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或重鬱症。

二、如何改善創傷反應

        以下建議有助於強化當事者的心理建設,避免後續社會職業功能受到影響:

(一)坦然面對:悲傷、難過是難免的,因此應坦然面對情緒變化,不要隱藏、壓抑,或故作堅強。

(二)不責怪自己:不要將所有的責任歸諸自己,如後悔「若當初沒有怎麼做,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等,這樣不僅於事無補,更徒增困擾。

(三)適當宣洩情緒:主動與親友談論事故發生的經過與目前的想法、感受,不但能宣洩情緒,也能獲得同理與安慰。

(四)保持健康:除了注意飲食均衡、充分休息、適當補充水分,若身體許可,也要規律運動。

(五)回歸正軌:積極從事先前例行的事務,如上班、購物或娛樂、信仰等,即使剛開始覺得不適應或畏懼,也要努力嘗試。

(六)經驗分享、壓力管理:參與支持性社團,透過討論與經驗分享,不僅可得知相關社會資源,也能學習如何做好壓力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若隨著時間過去,心情仍無法平復,仍然感到強烈的憂鬱、悲傷與憤怒,覺得未來沒有希望,已嚴重影響正常作息時,最好立即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幫助。

柯俊銘/屏東市公職臨床心理師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