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戀童症的面紗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何志培醫師】

日前媒體報導美國搖滾巨星麥可傑克森,疑似涉及性騷擾男童一案。在臨床上有一種專門侵犯兒童的疾患——戀童症。

所謂「戀童症」,乃指患者至少在六個月期間,一再出現強烈性興奮的幻想、性衝動或行為,內容是與未達青春期的兒童進行性活動。此幻想、性衝動或行為已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使其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的領域受損。

美國麻省治療中心曾根據戀童症者之行為型態,將戀童症做幾種分類(如表一)。

戀童症的成因很複雜,單一因素無法作周延解釋。現根據學者芬高荷與阿拉芝的研究,戀童症之成因可分為四項理論綜合說明(如表二)。

戀童症的治療,常用的有厭惡療法,且效果也較好。當患者接觸兒童或兒童模型時即給予能造成其身心痛苦的刺激,例如電療刺激、橡皮圈刺激、肌肉注射催吐藥使其嘔吐等,破壞患者的病理條件反射,使其改變戀童症的行為模式。

此外,利用藥物治療,如給患者使用抗雄性激素來限制男、女戀童症者的性慾,也有一定的療效。使用團體心理治療,亦證明有高度效果。

表一  戀童症的分類

 

特定型或非成熟型

患者把幼童視為性與社交的對象,他們無法與其他成年人(男或女)發展成熟之正向關係,且在社交上是欠缺成熟、羞怯、依賴的。在進行性接觸時,患者經常以撫摸、關愛等方式進行,而較少以強迫或使用武力方式進行

退化型

患者本來在成長中發展正常,惟後來因就業、社交或性生活方面產生問題而退化。他們經常喜歡對陌生女性幼童進行性器官接觸,卻對此行為常感後悔

剝削型

患者主要以幼童來滿足性慾。他們與受害者並不熟悉,會嘗試誘導幼童離開原有的環境,並以武力遂其性侵害之目的。此型個案呈現長期之犯罪與社會行為,社會人際關係不佳,且個性衝動

攻擊型或虐待型

患者對幼童之性侵害兼具性需求與攻擊衝動。他們大部分有很長的犯罪紀錄,且對環境之適應甚差。多數以同性幼童為施虐對象,手段相當殘忍,受害兒童愈痛苦,獲得性滿足之程度愈高

 

表二  戀童症的成因分析

情緒相合理論

此學派認為戀童症者具有兒童之依賴與情緒需求,因此與兒童之接觸較為舒服。另一分支則認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面臨低自尊與喪失效能之經驗,故與兒童發展關係可從中重拾自尊,並感覺到自己的主宰性

性喚起理論

此派認為戀童症者因兒童之某些特質喚起性慾。患者對兒童之鐘愛,乃因與兒童進行性接觸時尤其感到刺激,甚至體驗到以往無法獲取之性興奮與高潮。另一分支則指出,戀童行為的發生與戀童症者在幼年期遭遇高頻率之性侵害有關

阻斷理論

此派認為戀童行為發生,乃因個人與異性成人間的性與感情關係阻斷之結果,在面臨此項挫折時,即尋求兒童伴侶。此派強調患者具有退縮、羞澀、浮動、缺乏肯定之人格特質,這些社交缺陷使其無法與成人異性發展性和情緒關係

抑制解除理論

此派認為患者對行為喪失自我控制與管理,導致戀童行為發生。衝動控制有障礙、過度使用酒精與藥物,以及壓力之累積等,皆有可能促成偏差性行為型態發生

製表/何志培醫師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