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送子鳥——人工生殖科技

【彰化基督教醫院產科   吳成玄主任】 

現代生活中,不孕夫婦似乎有增加的趨勢;據統計,目前國內約每7對夫婦就有一對有不孕的困擾。

常見的不孕原因包括卵巢不排卵、輸卵管阻塞、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頸因素、不明原因及男性因素等。不孕症檢查與治療往往由傳統方法著手,如量基礎體溫、荷爾蒙測定、子宮輸卵管攝影、精液分析、同房後試驗、排卵期監測等,若仍無法順利受孕,則可藉由人工生殖科技的輔助,達到傳宗接代的目的。

 

一、人工受精 讓精卵在一起

人工受精是針對精液有些微異常、子宮頸對精蟲有免疫排斥或不明原因之不孕者,病人的輸卵管若暢通,可採此法提高受孕率,成功率為20%。

進行方式為利用醫學監測的方法來預測病人的排卵時間,再將先生的精蟲洗滌處理後,收集活動力好、品質優良的精蟲,以導管直接送入病人的子宮腔中,以達受精目的,不具任何侵害性;若經46個週期仍未成功,則進一步安排「試管嬰兒」。

 

二、試管嬰兒 要先打排卵針

做試管嬰兒前通常要打排卵針,讓卵巢一次有多個卵成熟,然後藉陰道超音波輔助取出體外,與精子受精後形成受精卵,培養23天後發育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子宮腔內著床,成功率約為40%。

如果病人的輸卵管暢通,也可將胚胎在腹腔鏡輔助下植入輸卵管中(簡稱TET),成功率可更高。

 

三、囊胚期胚胎植入術 成功率更高

一般的試管嬰兒胚胎是培養23天後便植入子宮,如能在試管內多培養3天,即達囊胚期胚胎時再植入子宮,可提高成功率與著床率。

 

四、顯微受精術 無精症之春

以往,無精子症患者幾乎僅有採精子捐贈一途,自從有了「卵細胞質內精子注入術」(即顯微受精術,簡稱ICSI)後,因它具有較高的受精率與懷孕成功率,於是成為現代生殖醫學領域最熱門的主題之一。

ICSI是以一支很細小的玻璃空針,將精子吸進針管內後直接將針刺入卵細胞質內,再將精子釋出,使其直接與卵細胞質接觸,引起卵子活化而達受精目的。

 

五、協助胚胎孵化 提高著床率

儘管人工生殖科技不斷演進,卻仍有一半以上接受治療的夫婦無法受孕,主因便是胚胎無法順利著床,因此「協助孵化」的技術應運而生。

人類早期胚胎是在一層透明的卵殼下發育,但有的卵殼很厚,胚胎無法破殼孵化著床於子宮內膜,若在其上打個小孔或切一隙縫,將可使孵化更容易並提高著床率。此項技術適於高齡不孕症或多次試管嬰兒失敗者。

 

六、胚胎基因診斷 避免胎兒異常

試管嬰兒受孕的胚胎,儘管外觀似乎正常,但仍有相當比例的染色體或基因異常,這也是高齡婦女試管嬰兒成功率不高的原因。

胚胎基因診斷是將受精卵培養至胚胎,利用顯微操作技術取出胚胎細胞(即胚胎切片),進行「原位雜交螢光染色法」(簡稱FISH),確認染色體的正常,再將胚胎植入母體以期提高懷孕率。

這項技術除可在胚胎植入前即診斷出染色體是否正常,還可診斷胚胎是否帶有遺傳疾病基因,若能及早做遺傳診斷,將可避免胎兒異常。  

胚胎基因診斷適於先天性家族遺傳疾病、高齡不孕症、因染色體異常而導致習慣性流產等患者。

人工生殖技術尚不斷在發展,只要經詳細檢查與評估,並接受適當治療,在人工生殖科技的協助下,相信不孕症患者終能「做人」成功。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