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

【吳明義/臺大醫院婦產科醫師

一、何謂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指的是正常的「子宮內膜」,跑到「異」常的「位」置上,如卵巢、腹膜、膀胱等。除了影響懷孕外,常見症狀就是經期時下腹疼痛,是育齡婦女常見的毛病。

 

二、致病原因

子宮內膜異位症形成原因有3大類,除了胚胎遺跡,與卵巢表皮變性之外,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月經倒流,因子宮內膜細胞於月經期間剝落,倒流到腹腔,落地生根,就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年齡、種族、環境等,都會影響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盛行率或發生率,罹患此病的機率約5%左右,不孕症病人則高達20~50%。

 

三、診斷方式

要知道有無子宮內膜異位,靠疼痛的表現可知一二,也可藉由骨盆腔理學檢查來發現。其經痛厲害時,常是腹側且深層的痛,若侵犯胃腸,就會有直腸疼痛或「裡急後重」,甚至發燒症狀。中度或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造成輸卵管粘連或卵巢黏連,也可能由其他機轉造成不孕。

若經由超音波檢查,看到子宮後曲肥大,有輕度腹水、甚至卵巢有巧克力囊腫等現象,都可懷疑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可能。另CA125的檢查,有時也會提供診斷上的參考,但確定診斷則要靠腹腔鏡手術。

 

四、治療方式

採手術治療時,必須根據病人年齡、疾病範圍、嚴重度與渴望再妊娠的意願來考量,基本上,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是一種重建型手術,手術過程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傷害。若有良好的器械及手術訓練,大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可經由腹腔鏡來完成,在診斷的同時做手術清除。

若要採取非外科療法,則最好先確定診斷,以免將卵巢瘤誤以為典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延誤治療時機。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藥物,則有止痛藥、性促素類似劑、避孕藥、黃體素等。另最近也有一些新的療法,如芳香酶抑制劑、RU486、性促素拮抗劑、血管生成阻斷劑等。

以懷孕為治療目標者,輕度子宮內膜異位症經過保守性手術療法,一般懷孕成功率約在34~75%。而中度及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症,多數醫師甚至認為,為了清除病灶,電燒或剝離往往會傷害卵巢本身,因此開刀反而有害於懷孕率,直接輔以試管嬰兒等方式治療,更能快一點達到懷孕的目的。

以緩解痛經為治療目標者,內科藥物療法比較適當,但荷爾蒙藥物會有雄性素副作用,造成體重增加、長痘痘、肝功能異常等現象。如以性促素類似劑來治療,價格不僅昂貴,長期使用又會有骨質疏鬆的疑慮。另口服黃體素也會有水分滯留、體重增加與突破性出血的副作用。

目前醫學界已發展出一種子宮內黃體素的治療,置放於避孕器的套管內(MirenaR),可減少全身性副作用,對嚴重經痛患者倒不失為一種新的選擇。

 

五、開刀的必要性

        子宮內膜異位症會不會變成癌症?根據統計,機率很低,約在0.52%之間,主要是卵巢若有很大的巧克力囊腫,就有考慮開刀的必要。動不動就開刀,對病人福利有損,但完全不開刀,對醫師更是一種挑戰,兩者間需要更多知識經驗與詳細追蹤檢查,才能做出適當的臨床抉擇。

本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