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胎動掌握寶寶健康

 

 

胎動是胎兒健康的重要指標,醫學研究認為胎動與子宮內環境、胎兒生長狀況及健康情形有關,正常健康的寶寶在媽咪子宮內一定有適度胎動,有時一天可能高達幾百次,只是媽咪感覺沒那麼頻繁。

藉由胎動能感覺胎兒健康是否良好,讓媽咪在心理層面上較安心,若胎動太少,可能是一種警訊,胎兒缺氧、窘迫、出生異常的機會增加,因此注意胎動可及早發現問題,並妥善處理。

一、胎動與寶寶好動程度

目前並無研究證實胎動與寶寶出生後的好動程度有關,不過回溯出生後發展較良好的孩童,發現這些寶寶在媽咪肚子裡胎動較頻繁。因此有好的胎動,寶寶出生後發展比較好;相反的,胎動異常少,寶寶出生後可能有潛在性問題。

二、胎動解密

(一)胎動過多:胎兒並非動得愈厲害愈好,如果突然動得特別頻繁,就有可能是警訊,如受外力撞擊或胎盤剝離,此時胎兒會有暫時性激烈的活動,沒多久便安靜下來,胎動明顯減少,甚至沒有胎動,這種情形應立即就醫。

(二)胎動過少:若胎動過少,可能是子宮環境不佳,使胎兒缺氧或營養受到壓抑所致。如果媽咪肥胖、羊水太多,或胎盤在前方,都會使媽咪對胎動感覺不明顯,當這些因素被排除,確定胎動的確太少後,才需進一步檢查。

(三)胎動動作大:有些胎兒超愛動,轉身、滾動等大動作都可能發生,這些屬於正常範圍,且此類自主性活動並不具特別意義。此外,有些胎兒會把背拱起,將子宮撐緊,媽咪誤以為是子宮收縮,其實是胎兒在作怪。

(四)胎動頻繁時間:一天當中那個時間胎動最頻繁並不一定,不過大部分媽咪感覺晚餐後、睡覺前胎動較多,早上反而不明顯,原因可能在於媽咪下班回家休息時較會注意到胎動,而晚餐後血糖升高,胎動也會增加。

三、胎動異常處理方式

(一)孕婦自行觀察:媽咪發現胎動太少時,可推推肚子,或喝杯果汁讓血糖升高,觀察胎動是否正常,若寶寶仍舊不太活動,且持續3天都如此,就要接受檢查。

(二)就醫診治:就醫後,醫師會採無壓力性測試(NST),讓孕婦躺下20分鐘,查看胎動是否達2次以上,且胎兒心跳會隨每次胎動增加而增快15下以上(bpm),達到上述條件時表示沒問題。另外醫師也會透過超音波檢查胎兒姿勢和位置,並觀察是否有臍帶繞頸、子宮動脈血流是否正常、羊水是否減少,或胎兒是否有活動等。

若只是媽咪感受不靈敏,測試結果正常,就不需太擔心。若檢查確實異常,要看媽咪本身是否屬高危險群,血壓控制是否不良。如發現胎兒心跳狀況不佳,醫師會建議提前分娩,若有特殊狀況,甚至必須採取剖腹生產。

四、孕婦的功課

媽咪應接受衛教,學習如何測量胎動,必要時應每天記錄胎動,只要胎動達到標準,就不必過度擔憂,萬一有異常,也能及早就醫並進行處置。

 

黃文郁/耕莘醫院新店分院婦產科醫師

嬰兒與母親雜誌100年2月號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