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 須留意是否為病理性

 

 

一、何謂黃疸

人體紅血球老化後經代謝產生一些廢物,其中稱為「膽紅素」的廢物最後會經由肝臟排出體外。醫學上以血中膽紅素濃度表示膽紅素累積程度,如膽紅素濃度為 11m g/dl,表示100.㏄.血液中有11毫克膽紅素。

如果膽紅素產生過多或無法排出,就會累積在體內,引起皮膚、眼白泛黃,即所謂的「黃疸」。醫護人員解釋病情時會以「黃疸指數」簡稱膽紅素濃度,如黃疸指數11即表示膽紅素濃度為 11m g/dl。

二、新生兒黃疸

(一)生理性黃疸:新生兒紅血球較成人多,紅血球代謝後自然也會產生較多廢物,此外新生兒肝臟較不成熟,使膽紅素較不易排出,因此易產生黃疸,這就是生理性黃疸。一般新生兒出生後第二天就會出現生理性黃疸,黃疸指數經常小於12,除了眼白、皮膚泛黃,並無其他症狀。第四天時達到最高峰,一般而言不需要治療,1~2週後自然會逐漸消退。

(二)病理性黃疸:如果是病理因素使膽紅素增加、無法排出,因而導致黃疸,稱為「病理性黃疸」,黃疸指數通常大於15,需要治療,不注意時還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病理性黃疸原因可能為新生兒感染,導致紅血球破壞、肝功能降低;肝臟疾病,如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肝炎,導致膽紅素無法排出;新生兒血液方面的疾病,如Rh血型不合、先天性溶血疾病等導致紅血球破壞,使膽紅素代謝增加等。先前有醫院曾發現有新生兒因泌尿道感染導致黃疸,給予抗生素治療後才痊癒出院,因此家長若發現新生兒有黃疸,不要忽略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以免延誤醫治。

除了一些常見生理現象,生產過程使用催產素、鎮靜劑或生產時使用硬膜外麻醉、產婦有糖尿病、真空分娩造成頭血腫、出生時斷臍時間較晚、臀位產、熱量攝取不足、出生後體重減輕太多與餵食母乳等都可能影響膽紅素正常值。

三、觀察新生兒黃疸狀況

可將新生兒置於明亮處,觀察其皮膚與眼白,若比前一天看到的黃或較其他新生兒黃,表示可能有黃疸。此外應觀察不同部位,若只有臉部泛黃,表示並不是很嚴重,若泛黃向下延伸至腹部或腹部以下時,可能已到達需要照光治療的程度。如果新生兒出現嘔吐、食慾不振、腹脹、腹瀉、膚色蒼白、活力變差、發燒,甚至尿液呈濃茶色、大便顏色變白(此兩者可能是會危及生命的先天性膽道疾病,應留意)等情形,應盡速送醫治療。

2009.02.23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