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乳房鈣化的真面目

【張金堅/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

937月間,衛生單位大力宣導,5065歲婦女可享每2年免費進行乳房攝影一次,一時受檢女性劇增,其中有諸多病例,在乳房X光攝影中有鈣化影像,因而心生恐慌,誤以為有乳癌的危險。其實,乳房的鈣化多屬良性,僅少部分是惡性;而且乳房鈣化有特殊的影像表現,可據此分辨良、惡性。

一、為何出現陰影

乳房組織內的鈣化物,多以磷酸鈣或氫氧鈣磷灰石的鈣鹽形式,存於乳管、乳小葉、乳小泡、血管、囊腫及纖維腺瘤等,甚至在乳房的脂肪組織,或包覆在乳房表面的皮膚,也可能產生鈣化。至於鈣化的成因可分下列幾項:

(一)皮膚鈣化:由於慢性皮膚發炎或溼疹,經年累月所產生;塗用過敏或不當的乳霜也可能產生鈣化。

(二)血管鈣化:乳房血管壁長期鈣鹽沈積所產生,一般多見於中年以上或有糖尿病史的婦女。

(三)乳房良性纖維腺瘤鈣化:良性纖維腺瘤中的腺體有鈣鹽聚積,往往境界鮮明、鈣化密度高,呈現影像強烈而且粗大的白點。

(四)擴張乳管的分泌物鈣化:由於乳管擴張後,乳管內沈積的分泌物久而久之造成鈣鹽沈澱,發生於乳房中較大的乳管,常於雙側乳頭下發現。

(五)受傷後脂肪壞死造成鈣化。

(六)乳房的乳汁或囊液沈積於囊腫太久,造成鈣化。

(七)惡性鈣化:源於乳癌細胞或其分泌物壞死後造成的鈣化。有一派學者研究認為,癌組織變大時,癌組織中心處會造成缺氧進而導致壞死、鈣化,所以鈣化集中一處,依鈣化時間的先後而導致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鈣化點。

二、乳房鈣化的特徵

藉乳房X光攝影,良性乳房鈣化的特點並不難與惡性區別,其特色如下:

(一)皮膚鈣化:其鈣化密度低,故影像較淺,但境界鮮明,中間有透明處,除傳統攝影外,可以加做正切攝影,以作鑑別診斷。

(二)血管鈣化:直線狀,有如鐵道兩條平行並列,依血管之走向呈現於X光片上。

(三)纖維腺瘤鈣化:有如爆米花之形狀,較粗大,密度甚高、堅硬,位於腺瘤之邊緣。其影像頗為特殊,易於判讀。

(四)擴張乳管內之鈣化:往往位於大乳管上,會呈現鈣化影像於乳頭下或其附近,往往雙側乳房均有,呈現較厚而且較大的桿狀鈣化。

(五)受傷後脂肪壞死造成鈣化:受傷或外力或先前接受乳房切片手術導致脂肪細胞壞死,進而引發鈣化,時間一久,變成類似蛋殼碎片形狀,頗具特色,易於判讀。

(六)囊腫內之鈣化:囊液沈積於囊腫內,累積多年,造成鈣化,有圓形或橢圓形,依鈣化年度影像深淺各有不同。

三、進階檢查,鑑別不明分子

惡性鈣化點並不難纏,惡性鈣化點有特殊的影像表現,影像醫學專科醫師應可在篩檢或診斷用之乳房X光攝影片子,作相當程度的正確判讀,而介於良性與惡性的灰色地帶,如醫師從影像高度懷疑有惡性鈣化時,則應馬上作切片檢查,甚至需作進一步的治療,如處於灰色地帶,則考慮作放大影像或局部攝影,以作更進一步的明確分析。

一般而言,加作放大或局部檢查的病人中,約有14需考慮作切片檢查,至於整體惡性鈣化的影像表現,則占乳房X光攝影的惡性變化4050%,而第零期乳管原位癌常以惡化鈣化表現,另外10%仍以惡性鈣化與腫塊合併表現。

不論篩檢或診斷惡性鈣化,乳房X光攝影都有其重要性,至於有些偽陽性及偽陰性情形,則有賴其他檢查如乳房超音波及核磁共振來幫忙。

四、惡性鈣化的特徵

乳房惡性鈣化的特徵則如:

(一)集中一處:鈣化點較集中於一處,成團狀、大小不一、長短不一、顆粒不大,一般小於0.5毫米以下。

(二)多形狀:鈣化呈線狀、篩狀或樹枝分枝狀,常有異質性,不均勻,多形性的特徵,境界不明,影像的深淺度也不盡相同。

(三)單位面積密度高:1立方公分之範圍內一般要有5個以上之微小鈣化點存在,有時合併腫塊的影像存在。

本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