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停看聽

 

 

根據一項調查,國內高達九成五民眾曾經吃過保健食品。現代人飲食精緻化但營養不均衡,生活步調緊湊繁忙,大多缺乏運動。以上生活常態使肥胖、視力退化、代謝症候群等文明病因應而生。近來養生觀念興起,重視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人越來越多,部分特殊族群例如素食者、孕婦等,對於額外補給營養亦有強烈需求。龐大商機使國內保健食品市場蓬勃發展,追求健康的風潮方興未艾。

補充營養,各族群皆有需求

全民熱衷保健食品,從年輕到中老族群都有不容小覷的購買力。目前以外食族、上班族、低頭族為常見使用者。外食族因無法自行開伙,飲食不均衡,容易缺乏維持重要身體機能運作的維生素、礦物質。上班族經常久坐,多半沒有運動的時間或習慣,消化系統因而不易維持健康,需要補充益生菌或纖維素。數量日增的低頭族,由於過度使用3C產品,眼睛長期遭受能量光線傷害導致視力退化,多半會選擇葉黃素、玉米黃素、茄紅素等以求有所舒緩。

其他具有特殊需求的族群,可能是較難透過飲食獲取所需營養素,或是正處於需要額外營養的狀態下。例如素食者未攝取動物性食物,較容易缺乏動物性蛋白質,以及鋅、銅、鐵等營養素;於體內孕育新生命的孕婦,則需要增加攝取鐵質與鈣質、葉酸、維生素B12等。

保健食品vs.健康食品

保健食品百百種,應如何選購?首要之務是釐清「保健食品」與「健康食品」的不同。所謂「健康食品」,是指具特定保健功效,但非屬治療、矯正人類疾病之醫療效能的食品。依《健康食品管理法》規定,經相關評估試驗,證明無害人體健康、成分具有明確保健功效,且符合中央主管機關所定之健康食品規格標準的食品,經中央主管機關審查認可後,發給健康食品許可證,方可被稱為「健康食品」。若未符合者則屬一般保健食品,兩者有所區別。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都不是藥品,故不應賦予它們治療疾病的期望。

外觀標示看清楚,謹慎購買不輕忽

民眾購買補充營養的食品時,應注意產品的包裝是否完整,標示和說明是否清楚,來源是否可靠等。例如營養成分與有效期限的標示,使用上的注意事項,以及有沒有取得GMP或ISO認證等。若是健康食品,外觀包裝上會有小綠人標章及衛福部核發許可證字號,依法可標示或廣告宣稱其保健功效提供參考。如果發現食品有標示不清或誇大功效的情況,應避免購買,以免破財又傷身。

保健食品勿過量混服,必要時諮詢專家

保健食品並非萬靈丹,使用不慎更可能引病上身!保健食品雖然稱為食品,服用前仍應確認身體狀況。癌症病患、懷孕或哺乳中婦女、長期用藥者等,因為身體狀況特殊,在選購保健食品之前,建議先詢問醫師。保健食品服用後可能在體內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所以同時要服用兩種以上的營養品或藥品,也建議諮詢醫師或藥師。有些民眾求好心切,把保健食品當成補品,過量或混合多種服用。誤以為單一保健食品含的成分越豐富、吃得越多就越補,或是乾脆一次服用多種不同的保健食品,卻導致營養素過量攝取。因此無論何種保健食品,民眾都應該遵照建議食用量服用,切勿為了快速生效而自行增加用量,以免對身體產生負擔。

專家呼籲,希望改善身體狀況,要從規律生活作息與養成運動習慣開始。平日飲食應力求均衡,勿過油過鹹。保健食品可補足攝取不足的營養素,但應均衡補充。服用保健食品前有任何疑慮,可尋求專家協助;服用後身體感到不適,務必立刻停用,並盡快就醫。凡事過猶不及,適時適度使用保健食品,才能達到擁有健康的目的。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