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便 最後才用藥

【廖碧媚/臺大醫院護理師】

便是老人常見的排便問題,雖然不會威脅生命,卻會引起惱人的不適感,甚至造成身心困擾。

一、什麼是便

        便的定義是三天以上沒有大便,或只能解出堅硬顆粒狀的糞便,及感到排便有困難(例如要很用力解便、想解大便時卻解不出);嚴重時甚至會形成糞石堵在直腸和肛門處,有時造成滲便而被誤以為腹瀉,若再投予止瀉劑則造成惡性循環。

二、老年人為何會便

(一)大腸蠕動功能較慢:與年輕人比較,有便的老年人大腸蠕動速度較慢、腸道運送時間延長,加上直腸肛門排便信號的神經感覺變遲鈍、收縮力減少,而影響排便動作。雖然研究證實年齡與便並無關係,但牙齒問題會減少纖維質的攝取,而且老化會帶來多種疾病而引發活動力降低,甚至使用多種藥物等,都可能增加便發生的機率。

(二)疾病影響:如巴金森氏症與糖尿病,常因神經性病變使得腸道運送時間延長而發生便

(三)藥物副作用:某些止痛藥、制酸劑、鈣片與鐵劑等都可能造成便,另外濫用瀉劑或灌腸劑也容易造成直腸肛門反應變差而影響排便。

(四)情緒影響:例如憂鬱與焦慮等情緒也可能引起便。老人家因孤單、行動不便、經濟因素等而減少進食量或進餐次數少,導致刺激腸子蠕動的機會減少,大便量自然也減少。

三、改善便的方法

(一)多吃纖維質:每天至少攝取蔬菜類3碟(1100公克),和約棒球大的水果2個。三餐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指全類的米、麥,如糙米、燕麥與乾豆類等),但吃較多纖維質時必須搭配足夠飲水才能改善便。不過,身體衰弱或長時間臥床的老年人對纖維質反應不明顯,還得配合其他方法,例如喝具有輕瀉效果的梅子汁。

(二)多喝水:老年人常因口渴感覺退化而減少飲水量,因此必須增加水分的攝取。沒有禁忌的人每天所需的水分為1,5002,000cc,包括飲料、喝湯與開水。必須提醒的是:夏天時或服用利尿劑者的飲水量都要更多。另外,酸乳酪與優酪乳含有乳酸菌,都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

(三)勤做運動:保持規律的運動,並在飯後多到戶外走走。身體衰弱而長期臥床的老年人,應由照護者協助每日坐起來23次。

(四)調整藥物:與醫師討論藥物副作用,甚至能調整藥物種類與劑量。

(五)進行排便訓練:早餐後約1520分或找一個固定時段,練習與建立排便習慣。蹲坐馬桶時不要閱讀書報,若5分鐘沒有成功就先結束,另外一有便意就應設法上廁所,以免感覺遲鈍。

(六)腹部按摩:可在用餐後30分鐘做腹部按摩。以手掌心平放腹部微微施壓,繞著肚臍四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約10分鐘,約需710天可出現效果。

(七)藥物:在所有措施都無效時,才考慮使用軟便劑或輕瀉劑,但必須經醫師指示。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