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的治療趨勢

【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神經學科教授劉秀枝】

        阿茲海默症在10年前並無藥可醫,但到目前為止已有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及麩氨酸NMDA受體拮抗劑可用以治療,惟治療效果仍有限。新藥研發日新月異,未來的治療趨勢是以研發多種組合症狀的治療藥物,來根治致病機轉及治療血管性危險因子。

 

一、多種組合的症狀治療藥物

        許多症狀治療藥物有不同的作用機轉,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愛憶欣、憶思能、利憶靈)、麩氨酸NMDA受體拮抗劑(memantine)、hyderginenootropil與銀杏等。

        不少大型流行病學顯示,抗發炎藥物(NASID)及抗氧化物(維他命E)都有延後阿茲海默症的功效。如果醫療經濟允許,或許將來每一種藥物都可服用,一如藥物雞尾酒療法。

 

二、尋求根治

(一)抑制β或γ分泌酵素的藥物:這是目前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搶手課題。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部病變主要是大量類澱粉斑沈積,而類澱粉則是由細胞膜上正常的澱粉蛋白為前身,經由β及γ分泌酵素切割而來。許多藥廠暗中角力,紛紛研發抑制β或γ分泌酵素的藥物,雖尚未臨床試驗,但相信已為期不遠。

            阿茲海默症病患大腦的另一個病變則是神經細胞內有神經纖維叢,雖然也有學者致力研究抑制神經纖維蛋白的產生,卻不如抑制類澱粉的研究那般蓬勃發展。

(二)類澱粉疫苗:1999年舊金山的一家藥廠發現,將類澱粉蛋白定期注射於年輕的基因轉殖老鼠體內,可防止類澱粉於其腦內沈積;若注射於年老的小白鼠體內,也可減少類澱粉斑的數量。西元2000年開始展開第一階段的人體試驗,當時並無發現副作用。2001年美、英展開第二階段的藥物試驗,共375位患者參加。可惜2002年初卻因其中的18位患者發生腦膜炎及腦炎等副作用而叫停。這可能是因為患者對所注射的類澱粉產生強烈的T淋巴球免疫反應所導致的發炎反應。

            參加第一期的臨床試驗中,一位72歲女性於12個月後因肺栓塞去世。解剖後,發現大腦皮質中應該有的為數眾多的類澱粉斑卻變得非常稀少。這證實了類澱粉疫苗確可使類澱粉斑消失。所以不少學者嘗試以改變或減輕此疫苗的免疫性,或是注射抗體(而非讓病人自身產生抗體)等方法來研究,使得這方面的成果將指日可待。

(三)神經生長激素的基因治療: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學者在猴子身上試驗成功後,20014月開始展開第一階段的臨床試驗。經由皮膚切片,把輕度阿茲海默症病人皮膚的纖維細胞加以培養,再經過基因處理步驟,使神經生長激素產生,再打入患者大腦中。目前已完成8位病人的試驗,其副作用及療效能否有所突破,目前尚未發表,但總是能夠為患者帶來一線新希望。

 

三、治療血管性的危險因子

        近年來有不少學者發現,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脂症等與中風皆有密切關係,卻同時也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關論文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且也有以降血脂藥物(statins)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臨床試驗在進行。

        目前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方法,如多動腦、保持心情愉快、服用維他命E等抗氧化物外,假使能夠控制血管性因子,那就更有效了。所以,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服藥,一般人平時飲食清淡、多運動,預防高膽固醇及動脈硬化之餘,也就同時達到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效果。由飲食及生活習慣著手,這是最符合醫療成本效益的原則了。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