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功能評估

 

 

由於經濟發展、生活水準提升及醫學科技進步,國人平均壽命明顯延長,加上近年來生育率大幅下降,導致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民國60年底65歲以上老年人約占總人口數3%,至96年則已達10%。「人口高齡化」是先進國家健康照護中重要也無可避免的議題,這現象是普世所共同面對的。

一、老年人功能評估面向

老年人的健康議題,除疾病照顧外,其功能狀況也是我們關心的重點。一般而言,「老年人功能評估」包括以下幾個面向:

(一)基本日常生活功能:是指日常生活基本自我照顧功能,包括進食、穿衣、沐浴、如廁、移轉位等功能是否有所缺損,申請外籍監護工所使用的「巴氏量表」即為其評估工具之一。

(二)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指維持獨立生活所需的功能,包括備餐、洗衣、理財、服藥、打電話、操作家事、外出購物、搭乘交通工具等八項功能有否缺損。

(三)感官功能評估:包括視力與聽力等功能是否有障礙。

(四)認知功能評估:評估患者是否有失智症的可能。

(五)情感功能評估:評估患者是否有憂鬱情緒的傾向。

(六)姿態與步態評估:包括靜態姿勢的維持與動態的走路步態評估等。

(七)營養狀態評估:除根據現有指標來評估目前的營養狀況之外,也應評估將來發生營養不良的危險性並及早因應。

(八)失禁問題評估:包括小便與大便失禁。

(九)皮膚壓瘡危險性評估:以系統性評估量表評估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性,並據以擬定預防策略,如定時協助翻身或使用氣墊床等。

(十)跌倒危險性評估:根據年齡、過去跌倒經驗、步態失衡、肢體功能障礙、認知障礙、下肢無力、頭暈、睡眠障礙、過去曾診斷腦中風、服用藥物等跌倒相關因子,來評估患者發生跌倒的危險性,並預作防範。

(十一)使用藥物整理與評估:高齡長者罹患多重疾病,分別到多個專科看診,也拿許多種藥,但除多重用藥問題外,有無重複用藥問題?藥物間有不良交互作用存在?這都是在藥物評估過程須加以釐清的。

二、功能評估後續處理

雖然不同的醫療院所在若干功能評估的內容細節部分可能略有出入,但大致相去不遠。重點是完成上述各項評估後,應由醫師配合患者醫療需求,與高齡醫學團隊根據其功能狀況擬定個別化之處置建議與治療計畫,據以實施並加以修正,才能發揮施行功能評估的最大效益。

林明憲/臺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