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電影導覽

 

 

一、生命樂曲──「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劇情簡介

大悟原本在東京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誰知樂團突然解散,受到打擊的大悟因而放棄演奏家之路。失業後,大悟與妻子美香回到故鄉山形縣,在報紙上看到「旅途協助工作」的徵職廣告而前往應徵,意外當場獲得錄用。

詳細詢問之後,大悟才知道所謂的「旅途協助工作」,竟然是指禮儀師!對於這個職業,大悟感到十分不情願,然而在社長半強迫、半利誘的說服下,他只好勉強答應接受這份工作。

一開始,大悟不但覺得恐懼、打從心底排斥,更得應付親友的誤解、周遭人們的鄙夷,身心備受煎熬,讓他數度興起辭職念頭。但在親身經歷一場場送行儀式後,大悟漸漸了解禮儀師妝扮往生者「走上來生旅途」的重要意義,終能自信的投入工作,取得親人諒解,獲得眾人敬重。因看盡死別的不捨與悲傷,大悟下定決心面對失落已久的親情。在死生交界處,最美的送行,帶來最深的體悟。

二、尊重生命──從影片中學習

自古以來,我們的傳統文化就忌諱在世者談「死」,任何與「死」有關的事物,包括數字(4)、具體的物品(棺材、墳墓)、不具體的形象(鬼魂)、身後之事等,皆給予重重限制與枷鎖,使死亡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

在「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這部電影中,看到日本社會對與「死亡」相關的行業,也有同樣的誤會與恐懼,社長還必須用「旅途協助工作」為由徵人。然而男主角從排斥到接受、發自內心熱愛這份工作,進而對親情有所醒悟的過程,卻發人深省。

近年來,在政府與民間各個團體的大力推動下,不論是安寧照護、器官捐贈、預立遺囑、打造理想的告別式,甚至是為大體美容的禮儀師,逐漸為民眾了解,雖然還不到100%接受的地步,但對「死亡」這個話題,已能敞開心胸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非一味逃避或選擇忽略。

目前臺灣的殯葬業業者為了一掃傳統的「收屍」形象,不但以「生命禮儀」為企業出發點,致力於培養體能、儀態、談吐、學歷都傑出的禮儀人員,更提供熱忱與人性化的服務,讓逝者家屬與親友得到最大的安慰與滿足,使「逝者安息,生者安心」。這樣的號召,吸引眾多年輕人投入這個產業,也讓他們在學習與「死亡」共處的同時,領悟生命的意義。

也許我們並非皆有意願從事或都適合禮儀師這份工作,然而在欣賞完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後,除了對禮儀師的專業感到敬佩,更深刻體認有生就有死,妥善處理死亡,就是尊重生命旅程最好的一種表現──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如果將亡者能在踏上另一段旅途前得到適切的關懷,相信人生最終將不再有遺憾。

(參考資料:雷公電影公司)

2009.04.30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