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部皺褶 搶救靈魂之窗

 

 

一、案例

65歲的吳老師,兩年前動過白內障手術,視力穩定,最近左眼看浴室磁磚紋路扭曲變形,原以為太累或散光,3個月後持續惡化,就診發現是黃斑部皺褶合併裂孔;小俊年僅36歲,右眼看電腦螢幕畫面,突然覺得中間扭曲又有薄霧,以為近視加深,重新配鏡無法改善,眼科診斷也是黃斑部皺褶。

吳老師和小俊很疑惑:「皮膚會起皺,不曉得眼睛底片也會長皺紋?」兩人都需要手術治療。

二、何謂黃斑部皺褶

黃斑部皺褶是指視網膜前纖維化,戲稱為皺巴巴的塑膠袋病變。黃斑部位於視網膜正中央,專責中心精密的視力,表面有一層類似保鮮膜的結構,透明且平滑,為了維持眼睛正常的照相功能,網膜前眼球中空部位由含水量極高、半膠狀的玻璃體所填充。因年齡或近視會使其含水量及膠原纖維改變,對黃斑部表面產生不平衡拉力,造成扭曲皺褶的現象,進而影響中心視力。

 三、症狀

由於皺褶過程進行緩慢,初期沒有太明顯的症狀,往往被患者與醫師忽略,當皺褶現象嚴重或產生纖維化結疤時,患者才會驚覺到中心視力減退。

常見的現象包括:

(一)中心視力模糊。

(二)中心視物扭曲變形。

(三)閱讀時調焦有困難,利用各種輔助工具,症狀仍持續。

(四)在中心視野看到灰色不明物體,無法去除。

(五)更嚴重者中心視物呈黑色區塊,無法去除。

 四、檢查方式

散瞳鏡檢合併網膜影像檢查,可早期診斷黃斑部皺褶。網膜影像檢查包括眼底視網膜攝影、血管攝影以及三度空間視網膜電腦斷層掃描等。患者可自行透過「格子狀表格(Amsler Grid Chart)」自我測試,可即早發現中心視力扭曲變形,把握最佳治療的時機。輕症患者可定期自我測試,並接受網膜影像追蹤檢查,確認皺褶現象穩定,沒有威脅黃斑部中心視力。

 五、治療方式

中心視力減退及扭曲現象持續惡化者,手術治療是唯一的選項。黃斑部手術是眼內深部手術,由於微創手術蓬勃發展,患者可局部麻醉接受黃斑部除皺手術,避免全身麻醉的後遺症,並縮短手術時間,加快術後恢復。

若耽誤手術時機,除處理困難度增加外,手術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黃斑部皺褶有可能惡化成黃斑部裂孔,或合併黃斑部視網膜剝離現象,造成永久性視力喪失。

術前詳細檢查與評估、確立手術必要性,兩者皆非常重要,對患者及醫師都是臨床挑戰。已確認需手術的患者,完整的治療計畫包括詳細的術前檢查、完美手術以及術後照顧,都是視力重建的要件。

若患者於黃斑部手術前已合併明顯的白內障,新式微創二合一手術是另一種選擇。少數患者會有皺褶復發的可能,因此術後必須定期接受追蹤評估。

與老年黃斑部退化不同,黃斑部皺褶可利用新科技早期診斷,必要時以手術治療。黃斑部退化則僅能以較保守的治療,如光動力或眼內藥物注射以防止惡化。

六、正常、異常視網膜圖例

(一)正常視網膜之攝影與呈像:

上圖:正常視網膜眼底攝影,正中央為黃斑部(箭頭處)。

下圖:正常視網膜三度空間掃描,正中央凹陷處為黃斑部(箭頭處)。

上圖:正常視網膜遠距離呈像,影像清晰。

下圖:正常視網膜近距離呈像,格線整齊。

(二)黃斑部皺褶之攝影與呈像:

左上圖:眼底攝影,箭頭所指為黃斑部皺褶處(手術前)。

右上圖:眼底攝影,箭頭所指為復位後之黃斑部(手術後)。

左下圖:三度空間掃描,箭頭所指為黃斑部皺褶處(手術前)。

右下圖:三度空間掃描,箭頭所指為復位後之黃斑部(手術後)。

上圖:黃斑部皺褶患者遠距離呈像,影像扭曲。

下圖:黃斑部皺褶患者近距離呈像,中心格線扭曲。

(三)黃斑部裂孔之攝影與呈像:

左上圖:黃斑部裂孔眼底攝影,箭頭所指為裂孔處 (手術前)。

右上圖:黃斑部裂孔眼底攝影,箭頭所指為復位後之黃斑部 (手術後)。

左下圖:黃斑部裂孔三度空間掃描,箭頭所指為裂孔合併網膜剝離 (手術前)。

右下圖:黃斑部裂孔三度空間掃描,箭頭所指為復位後之黃斑部 (手術後)。

上圖:黃斑部裂孔患者遠距離呈像,影像缺損。

下圖:黃斑部裂孔患者近距離呈像,中心影像缺損。

張正忠/北市奧斯卡眼科院長

圖片提供/張正忠醫師

2009.09.10

★本文著作權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