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守門員——核果類食物

【王鳳英 博士/鄉間小路月刊92年12月號】

一、實驗證明核果類食物的功效

近年來,西班牙研究人員實驗將飲食中加入胡桃等核果類食物,結果證明能明顯的降低膽固醇,推測可能對心臟病具有防治效果。

研究人員首先挑選出血液的檢驗值中,總膽固醇超過130 mg/dl與三酸甘油脂低於250 mg/dl的各年齡受試男女,並要求受試者進行連續6週含有胡桃的飲食,一組採取標準的「地中海式飲食」,另一組則於每天的「地中海式飲食」中增加攝取大約8~11個胡桃堅果,約提供18%的總熱量與35的脂肪量。

實驗結果發現6週後2組的血液總膽固醇與 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有降低的現象。其中,改變飲食習慣並增加攝取胡桃的一組人的膽固醇下降較多。另外,在男性受試者中,發現脂蛋白A(Lipoprotein(a)被認為心臟病指數的一個獨立指標)有明顯降低的現象。由此顯示,在傳統的「地中海式飲食」中因含有高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等和其他不飽和脂肪來源,對於降低膽固醇具有明顯的效果,尤其若在飲食中再增加胡桃等堅果數量,則效果更好。

 

二、核果類的營養成分

核果類食物,包括花生、核桃、大胡桃、松子、榛果及杏仁等。每50克的核桃中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鐵、鈣、蛋白質及膳食纖維量,能達到每人每日營養需求建議量的10%,還具有低飽和脂肪酸(低於4克)、低膽固醇,所以具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能,也得到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准予標示為具有健康宣稱的食品。但是不包括巴西豆、栗子、夏威夷豆等熱量較高,不飽和脂肪酸並不高者

核果類包括整粒或碎粒或研磨粉狀,生的或經加工的,包括烘烤、蒸煮、鹽煮、滷製及調味等方式均可,值得消費大眾在飲食中增加其攝取量,作為天然的保健食品。但是每人每天要吃多少量才能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目前尚未有具體的科學文獻能證實。

 

三、食品加工廠及消費者應注意的事項

核果類因容易在貯存、製作加工過程受到汙染或變質,因此消費者應注意選購的原則及注意事項:

(一)應貯存在陰涼、低溫、乾燥的環境,短時間內較不易變質。

(二)貯存過程應防止囓齒類動物、昆蟲啃食。

(三)在剝殼、分級及包裝過程中,防止泥沙、灰塵的汙染,保持最佳衛生狀況。

(四)去除發黴的核果或長菌絲的核果及外殼。

(五)去除有油耗味的核果:通常有油耗味的核果外觀為軟化、變黃、變色及有油光外皮。

(六)去除異物:如外殼、莖、泥沙、石頭、樹皮及枯葉等。

(七)去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是由一些真菌(Aspergillus flavus及 Aspergillus parasiticus 等菌屬)所自然產生的一群化合物,其中以黃麴毒素B1 最為常見。這些二級代謝物的毒性強,可能導致某些動物急性肝病變或產生癌症(如人類易得肝癌),在開發中國家較常見。因核果類很容易被真菌汙染(尤其是剝殼後的核果類),使已長黴菌的核果類加工後可能含黃麴毒素。

我國食品衛生法規中,對於核果類及其加工製品所含黃麴毒素量均有嚴格的限制,花生、玉米為15 ppb以下,米、高梁、豆類、麥類、堅果類為10 ppb以下,食用油脂為10 ppb以下,鮮乳0.5 ppb以下,乳粉5.0 ppb以下,其他食品為10 ppb以下。

(八)去除含有毒性的苦杏仁:在美國嚴加規定不得含有苦杏仁超過5%限量,苦杏仁是不能在美國販售的。對於氰酸(HCN)含量在杏仁糊和其他核果類的醬類則規定均應低於25 ppb限量。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