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比較健康嗎?

【王鳳英 博士/鄉間小路月刊92年1月號】

吃素比較健康嗎?專家研究指出「素食者確實比葷食者不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然而在罹患癌症風險研究上,兩者並無顯著影響。有些學者也指出素食者較能節制,不常喝酒、不抽菸、不吃檳榔且有固定的運動習慣,連帶使罹患癌症的風險降低。

 

一、素食的分類

(一)依宗教信仰分類:佛教全日素食、初1、15全日素食、還有吃早齋(早上10點以前不吃葷食);另外,隨緣齋則指在餐桌上,不吃動物性食物,只吃在同一盤菜中肉邊的青菜,出發點為不殺生。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蛋奶素則提倡永續經營以環保為宗旨。

(二)依學術觀點分類:

1.半葷素——忌紅肉素食,不吃含紅肉的動物性食物;但可吃家禽類或魚肉。

2.蛋奶素——除了奶類與蛋類外,完全不吃動物性食物。

3.奶素——除了奶類外,完全不吃動物性食物。

4.完全——完全不吃動物性食物,僅吃植物性食物。

 

二、疾病與飲食

癌症死亡案例中有35%可能與飲食有關,因此,預防癌症首先應正視飲食,尤其飲食中含有高含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光化合物及膳食纖維,能避免或者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目前很多人為了健康改吃素食、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以減肥、降低膽固醇、血脂肪。

長期食用蛋奶素者,雖然得心臟病及癌症的機率比一般人低(分別為55%、59%)、平均壽命比一般肉食者多存活7年,但死亡原因排名第一、二順位的仍是心臟病及癌症;由此可知,食用蛋奶素食能延後疾病發生的時間。

    然而有些素食經過太多加工,破壞原本的原料素材,如植物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因高溫油炸而遭到破壞,甚至產生有毒的過氧化物、大分子的聚合物等可能的致癌物質。此外,有些素食為使造型、風味像動物性食品,以致添加各種加工原料,如色素、香料及防腐劑等可能的致癌物質。

 

三、長期吃素者容易缺乏的營養素

長期吃素食也可能會造成缺乏蛋白質、鈣質、鐵質、鋅、維生素B2及維生素B12的風險。主要因為飲食中欠缺動物性食物,而動物性食物普遍含有蛋白質、鈣質、鐵質、鋅、維生素B2、維生素B12、維生素D及菸鹼酸。尤其是純素食易造成維生素B12缺乏而產生不可逆的神經細胞損壞。因此,嬰兒、兒童、青春期、孕婦、哺乳婦、老年人及貧血者應避免吃純素食。

 

四、長期吃素者應補充的營養

純素食者應如何補充動物性食物中的營養素呢?

(一)蛋白質——增加豆類、豆製品及種子核果類的攝取,並與榖類一起攝食,達成蛋白質互補效應,以提高蛋白質品質。

(二)鈣質——增加豆類、豆製品、十字花科青菜及種子核果類的攝取,或強化性榖類及果汁飲料。

(三)維生素D——增加強化性榖類及豆漿飲料。常曬太陽(早上10點前,下午3點以後的陽光較適宜)。

(四)鐵質——增加深綠葉蔬菜、水果乾、豆類、豆製品、十字花科青菜及種子核果類、蕃茄、草莓、青椒及帶皮馬鈴薯的攝取,或者強化性榖類及果汁飲料。同時,攝取桔鹽酸類水果含有多量維生素C有利鐵質之吸收。

(五)鋅——增加整榖類、豆製品、豆莢類及種子核果類的攝取。尤其是麩皮、胚芽。

(六)維生素B12——增加豆類、豆莢、豆製品、整榖類及種子核果類的攝取。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