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魚油」知多少?

【鍾麗容/國軍桃園醫院心臟內科】

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分別名列十大死亡原因中的第三、四位,而面對這現代文明病,如何吃才健康呢?

科學家研究發現,住在阿拉斯加及北極圈一帶的愛斯基摩人身體健康,少有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主要是因其食用的冰海魚類中均含有豐富的EPADHA,即一般統稱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經年累月的食用,使得愛斯基摩人罹患心臟病及血管疾病的機率極低。

 

一、深海魚油成分介紹

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證實,在深海魚油中含有人類不能合成但又必需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為EPAEl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和DHADocosahex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

(一)EPA被稱為「血管清道夫」,具有清理血管、降低血脂的功效。日本東京醫院等研究認為,EPA是一種抗血管硬化的重要元素,可降低凝血及發炎反應,減少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增加好的膽固醇(HDL),降低不好的膽固醇(LDL),有些研究也指出EPA可以降低血壓。然而,Omega-3不飽合脂肪酸是人體所不能合成的,必須要靠攝取外來的食物才能取得,最主要的來源是深海的魚類。

(二)DHA被稱為「腦黃金」,是腦組織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

 

二、攝取應注意事項

研究機構建議,男性應攝取 1.6 公克、女性 1.1 公克的Omega-3不飽合脂肪酸,兒童與 50歲以上的老人則攝取量視需求而改變。美國健康協會建議每一個星期最少要吃2次如撲克牌大小富含Omega-3不飽合脂肪酸的魚肉,這能降低 44%心臟病的發生。而市面上有些標榜由海豹,海狗或鮫鯊提煉的魚油,其實只要是標示為Omega-3不飽和脂肪酸都是一樣濃縮萃取的最終產物,消費者只要注意其標示的活性成分是否為EPADHA及劑量即可。但有凝血功能不全(血友病患)及少數過敏體質者,不宜補充深海魚油。

另外,有些人會受不了吃了魚油後打嗝所散發的魚腥味,若改在餐前服用則比較不會有魚腥味。魚油最好不要與鈣片或牛奶一起吃,因為脂肪酸和鈣離子會產生皂化反應,可能會造成拉肚子,而且效果會大打折扣。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