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考勝經(二)

 

 

   世界史──時代沿革與城邦帝國

    世界史──上古文化的遺產

    世界史──中古文明與普世宗教

世界史──時代沿革與城邦帝國

一、概說

對同學來說,世界史通常比台灣史及中國史都要難上一點,除了民族、文化的不熟悉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內容層次的差異。無論是台灣史或中國歷史,都是單線單元發展,只要我們以時間為主軸,就能把台灣的分期、中國的朝代,由上而下順過一遍。然而,世界史卻是多線多元發展,不僅要整理各洲文明的獨立發展,也要在各文明中,整理不同城邦與帝國的發展。這不僅增加了相互關係的層次,也增加了綜合歸納的難度。

由於各個國家的發展,不僅文明發展息息相關,其興衰也多半互為因果,因此,我以「時代」為時間軸,將各城邦帝國的發展納入其中,整理出各階段的時代沿革之後,再以此為主軸,彙整城邦帝國的展現。

二、時代分期                    

一般說來,世界史分為上古、中古、與近代。常有同學問我,短短幾千年的歷史,是怎麼樣劃分為這幾期的?其實,那是以「文明起落」作為劃分的依據!因為人類的文明,會不斷累積與進步,在這樣的恒定下,如果出現文明有所起落,那就值得我們警惕與注意!於是,檢視過往的歷史,我們發現,有兩個起落是符合這樣的狀況,一個是日耳曼人滅東羅馬帝國所造成的「黑暗時代」,一個是從黑暗時代蛻變出輝煌文化成就的「文藝復興」。因此,我們才以這兩個事件,作為時代劃分的依據。

三、上古時代

上古時代的特色是「文化」。在此時期,各種文明蓬勃發展,包括西亞、中國、埃及、印度的大河文明,邁諾安、邁錫尼的愛琴海文明,還有希臘、希臘化、羅馬等歐洲古典文化。

「西亞文明」多為城邦,文化則承襲蘇美人大致而為一體,可惜後來被起源於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所統一。

地區

文明

兩河流域

先後有蘇美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加爾底亞人

小亞細亞

西臺人

地中海東岸

腓尼基人、希伯來人

伊朗高原

波斯

「古埃及文明」由於地理位置孤立,政治較為安定,加上尼羅河定期氾濫,生活繁榮富庶,所以很快就由城邦發展成國家,埃及的歷史分為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新王國等三個時期。

時期

說明

中衰

古王國時期

國力強盛,以建築金字塔著稱

屬於諸侯割據的無政府狀態

中王國時期

貿易發達,為地中海東岸的商業盟主

為希克索人所滅

新王國時期

武力強大,是埃及版圖最廣闊的時代

為波斯所滅

「古印度文明」有兩大源頭,一是本土的哈拉巴文化,一是外來的阿利安文化。哈拉巴原本已發展出相當輝煌的文明,但還是不敵外來侵略,使得文化出現戲劇性的轉變,由阿利安文化所主導。

文化

說明

哈拉巴文化

發展出的城市文明,城市規劃完善,推測當時可能出現權威的政府

阿利安文化

西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是佛教鼎盛時期;西元四世紀笈多王朝興起,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代

「愛琴海文明」中的邁諾亞文化是典型的島國文化,控制的疆域很小,卻透過貿易建立起強大的商業王國;而邁錫尼起源於希臘半島南方,繼承了邁諾亞文化,也有相當出色的表現,只是印歐民族南下之後,大肆破壞,文明倒退成黑暗時代。

文化

特色

衰亡

邁諾亞文化

性格安祥和平,貿易發達

先內亂與外患,後毀於強震

邁錫尼文化

性格好戰,貿易發達

多利安人入侵導致滅亡

「古典希臘文化」以城邦政治為主,以斯巴達、雅典為代表;而希臘化文化則為亞歷山大帝國所建立,兩者雖有先後相承的關係,但文化展現卻有很大的差異。

文化

政治

哲學

希臘文化

城邦政治

關心公共事務與政治

希臘化文化

中央集權、世界帝國

追求個人的精神慰藉

「羅馬文化」經過三個時期,分別是王政、共和與帝國時期,而羅馬帝國不僅國力強盛,地跨歐、亞、非三州,也是西方上古時代文明最末的巔峰,因為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歷史發展就進入所謂的「黑暗時代」。

項目

說明

王政時代

以國王為領導中心,不久為伊特拉斯坎人統治

共和時代

羅馬人推翻王政,進入共和時期,由元老院與執政官負責國家事務。後期發生嚴重內戰,軍事將領逐漸掌握大權,如凱撒、屋大維

帝國時代

屋大維接受元老院獻上的「奧古斯都」尊號,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後期受經濟惡化、日耳曼民族入侵等影響,國勢日漸衰弱

四、中古時代

西元四世紀時,北匈奴進入東北歐,迫使日耳曼人、斯拉夫民族人南遷入侵羅馬帝國,而於西元四七六年進攻羅馬,使得西羅馬帝國滅亡,並在各地建立國家。

日耳曼民族

建國

建國所在地

法蘭克人

法蘭克王國

西歐

東哥德人

東哥德王國

義大利半島

西哥德人

西哥德王國

伊比利半島

汪達爾人

汪達爾王國

北非

盎格魯撒克遜人

多個小國並立

不列顛地區(今英國)

  在這些國家裡,以法蘭克帝國最強盛,甚至建立了中古歐洲最大的帝國──查理曼帝國。後來查理曼帝國分裂為東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其中東法蘭克王國的鄂圖一世,建立了神聖羅馬帝國,與在巴爾幹半島屹立不搖的東羅馬帝國相對峙。

當此之時,伊斯蘭文明也於七世紀開始興起,先後經歷了阿拉伯、塞爾柱土耳其、鄂圖曼土耳其的武力擴張,形成一個龐大的伊斯蘭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鼎足而立。後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沒多久也滅了東羅馬帝國,持續與神聖羅馬帝國對峙,而歐洲文明也經過長時間的休養與發展,跨進「文藝復興」。

中古時代各地國家分庭抗禮,但是其基本特色是「宗教」。像是西歐的基督教文化、東歐的東正教文化、西亞的伊斯蘭教文化、南亞印度的印度教文化,以及無宗教之名、卻有宗教之實的中國儒家思想文化,所以只要明瞭宗教發展的概況,就可以掌握帝國擴張的情形。

五、近代

  近代的特色是「運動」。地理大發現之後,人們發現海外還有廣大的新天地,紛紛向海外拓展,過去以地中海為主的陸權時代,轉而為以大西洋為主的海權時代。也正因為彼此往來更便利,所以由各種思潮所釀成的運動,讓近代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國家,逐漸朝向全球化的趨勢發展。

首先出現的是因為中產階級興起而促成的文藝復興運動,由於文藝復興以人為本,使得人們開始思索宇宙萬物的運作原理,帶動了科學革命;而科學革命的成就,又使人們嘗試以科學與理性的定律,來解釋人類的社會活動,因而帶動了啟蒙運動;而啟蒙運動所提倡的自由思想,後來成為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指導原則,對近代政治發展影響深遠。

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

六、總結

透過以上的整理,我們可以掌握文明分期大致的輪廓。從上古到中古區域性的發展,因為彼此交流互動的頻繁而到近代產生了變化,因此,如果能明白近代運動的變化再看待國家的發展,我們將能更具體的掌握時代變化的脈動,因此,我將以上的表格再進行彙整,希望讓同學能有更綱舉目張的效果。

時間

說明

上古時期

四大上古文明

西亞文明、埃及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

歐洲古典文明

希臘文化、羅馬文化

地跨歐亞非

波斯文化、希臘化文化

中古時期

西歐

基督教文化(封建國家)

東歐

拜占庭文化(東羅馬帝國)

西亞

回教文化(阿拉伯帝國)

南亞

印度文化(笈多王朝)

東亞

中國文化(唐宋元明時期)

近代歐洲

文藝復興

古典文化的再興,近代歐洲文明的開始

科學革命

文藝復興推動了近代科學的誕生

啟蒙運動

科學革命帶動重視理性與科學的啟蒙運動

 

陳啟鵬/幼獅文藝2010年2月,674期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

   BACK

世界史──上古文化的遺產

一、概說

  上一篇曾經說過,上古最重要的是「文化」。多元並立的文化,固然造成了人類文明的精采,但是也造成同學在整理上的困難,因為這些文明不僅分區域,也分邦國,再加上各文明本身也有多元呈現,讓整個上古文化,顯得紛雜瑣碎。其實,同學會覺得紛雜,是因為對文明發展的分類認知不足;會覺得瑣碎,是因為對文化成就的屬性了解不清,如果能掌握此兩者,就能將這些文化遺產,具體詳實的歸納統整出來。

二、文明分類

  地球上有十分之七是水,人的體內有百分之七十是水,人吃、喝、拉、撒、睡,都離不開水,水在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充分利用水資源,就可以減低人們在生活上的不便,進而有餘裕發展滿足基本需求以外的文明,因此,早期的文明都是屬於「大河文明」。這類的文明多半社會安定祥和、經濟繁榮富足,文化成就特別高,西亞、埃及、中國、印度等文化皆屬之。

  如果發祥地不在河邊,那就必須先克服惡劣的生活環境才能有所發展,這類的文明,為了在精神上有所寄託,通常會有很完整的宗教信仰;為了改善國家先天的限制,多半以向外侵略作為國家發展的方向。因此,這類的文明,有很大的機會成為武力強盛的帝國,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等。

  還有一種是位於海陸的交通要衝,由於深深體會到交通便利帶來的發展優勢,以及貿易所能帶來的繁榮,因此,基於不同考量,有些以此與其他文明交流出輝煌的成就,像希臘城邦;有些則是憑藉交通的優勢向外擴張,成為強盛的大帝國,如羅馬。

三、大河文明(西元前一世紀以前)

  這類的文明靠水維生,因此,所有的文明成就也都建築在這樣的基礎上,因此,共同的特色是: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為了應付農業或生活的需要,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非凡;此外,由於生活的繁榮富庶,記述及計數成為生活必需,因此,很早就懂得使用文字與數字。

文明

政權

文化成就

美索不達米亞

蘇美城邦

楔形文字、陰曆、六十進位法

阿卡德帝國

促進了閃米族與蘇美文化的融合

烏爾王朝

塔廟、烏爾納姆法典

巴比倫帝國

天文學、占星術、基爾迦曼史詩、漢摩拉比法典

小國林立

西臺人發明鐵器、卡賽人改製馬拉戰車戰術

古埃及

初期王朝

象形文字、陰曆

古王國時期

象形文字、陽曆、數學、金字塔、木乃伊

中王國時期

開鑿運河

新王國時期

藝術走向寫實、神廟取代金字塔

中國

夏朝

從禪讓走向世襲、從部落聯盟發展出國家

商朝

甲骨文、天文曆法、青銅器

古印度

哈拉巴文化

動物圖像的印章文字、神權思想、規畫完善的都市

愛琴海

邁諾亞

線形文字A、貿易發達

邁諾安

線形文字B、貿易發達

  從上面的整理可以發現,文字與曆法的運用,讓生活更能安定繁榮;因為生活的富庶,所以部落也很快的就發展成國家;而君王為了加強控制人民,往往發展出權威政府或神權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彙整這些文化呈現,往往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像是埃及文字原本是表義的象形文字,因為學習不便,所以加上了表音的符號,這樣的文字經過腓尼基人的簡化,變成以表音為主的字母文字,後來傳到歐洲,成為西方文字的始祖,而成為與中國文字發展截然不同的表音系統。而這樣的文字差異,看起來無足輕重,可是卻造成整個中西方文化歧異的關鍵!原來,中國文字因為表義,學習不易,所以在文化呈現上容易樹立經典與規範,個人創意雖不易發揮,但卻能在既有的架構上後出轉精;西方文字因為表音,入手容易,所以在文化上重視個人創意,天馬行空的想像常能顛覆既有的發明與發現。這可以概括解釋,諾貝爾得獎為什麼多半是西方人,而東方人在產品方面的改良,卻深受大眾喜愛等現象。

四、典文明時期(西元前一世紀──西元四世紀末)

  此時期的文明,由於文明的發展逐漸成熟,國家體制逐漸完善,從城邦發展到王國之後,開始向外擴張,一來,因為武力擴張形成專制權威的大帝國;二來,既有的文化得到外來文化的刺激,於是蛻變出新的文化成就。

文明

政權

文化成就

美索不達米亞

亞述帝國

大型圖書館、闢馳道、廣設驛站、融合兩河流域文化

加爾底亞帝國

天文學、占星術、興建空中花園

波斯帝國

祆教、創造波斯文字、貨幣統一、兼容並蓄

地中海

東岸

迦太基城邦

擅長航海貿易、簡化的字母文字

希伯來王國

一神信仰

印度

吠陀時代

婆羅門教

孔雀王朝

佛教

貴霜王朝

印度教

希臘

希臘城邦

荷馬史詩、哲學、歷史、帕德嫩神廟

亞歷山大帝國

太陽為宇宙中心、幾何原理、槓桿原理、浮體力學

羅馬

羅馬帝國

十二銅表法、圓形競技場、寫實肖像、基督教

  從以上的整理可以發現,地擴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多半有單一而興盛的宗教信仰,這應該與國王為了統治方便而大力推行有關;至於貿易發達的國家,像是迦太基、希臘城邦等,因為人民富足,較不會以軍事力量對外進行侵略;而興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位於土質貧瘠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王國,先天環境的限制讓人民驍勇善戰,對外的侵略擴張也成為應付惡劣生活條件的不二法門。

  而不同民族性格的呈現,也會左右整體文明的取向!像是希臘人性格浪漫,所以文化成就以文學、藝術為主,而繼起的羅馬人性格比較務實,在文化成就上往往著重實用。

五、總結

  上古輝煌的文明,到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為之重挫!相對樸質無文的日耳曼人,因為受到東漢驅逐的匈奴人入侵影響,大舉遷徙到歐洲,讓中古時代的文明發展,呈現完全不同的方向,因此,下一回,我們就要進入中古世界,看看黑暗時代下的諸般景象。

陳啟鵬/幼獅文藝2010年3月,675期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

 BACK

世界史──中古文明與普世宗教

一、概說

  中古時代的文明分布在歐亞大陸地區,此時東亞有兼容並蓄的唐帝國,西亞有方興未艾的阿拉伯帝國,東、西亞文明蓬勃發展,唯有歐洲,是進入文明衰退期的黑暗時代。在此之時,文明雖各自發展,但仍透過戰爭、貿易與文化交流相互影響,為彼此的蛻變與成長,再帶來一些衝擊。

二、西歐──基督教

自從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就進入「黑暗時代」。雖然被稱為黑暗時代,但那是相對於羅馬文明而言,其實日耳曼仍有其傳統與文化,只是比不上羅馬文明輝煌。對一個國家而言,最重要的不外乎政治、經濟、社會三方面,而日耳曼所建立的國家,在這三方面大抵都有相同的表現:政治上採封建制度,經濟上採莊園制度,社會上普遍信仰基督教。而這三方面的共同呈現,也成為中古前期西歐文化的三大特色。

有異於中國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封建制度,西歐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契約的主從關係,這樣的主從關係,雖然與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相輔相成,不過,卻容易因為領主爭奪利益而削弱王權,因此,從早期法蘭克王國的內戰與分裂,到中古後期國王有意識的削弱貴族勢力、提升王權,其變動其實都有跡可循。

此時的基督教,則扮演安定社會秩序的角色,社會階級分為教士、貴族與平民,日常生活也都與基督教會息息相關,即使標榜忠誠、俠義的騎士,也必須為教會效命。因此,政教分離所產生的政教衝突雖時有所聞,但基督教教義所產生的約束力,讓整個西歐能在比較穩定的狀態下,度過日耳曼人所帶來的殺戮與混亂。

基督教在西元一世紀出現,原本是猶太人耶穌改良猶太教教義而來,後來雖為猶太祭司迫害而死,但其理念卻為信仰耶穌的基督徒繼續傳播,終而不僅成為合法宗教,甚至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基督教繼續在西歐與東歐持續發展,但由於教義解釋分歧以及爭奪領導權等因素影響,在西元十一世紀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與希臘正教(東正教),而流行在西歐的天主教,復因教會腐敗,在十六世紀分裂為新教與舊教,這樣的分裂雖然促成宗教改革,但各國的宗教戰爭卻日益頻繁,如奧古斯堡同盟戰爭、法國新舊教內戰、荷蘭獨立戰爭、三十年戰爭等,後來因為死傷慘重,才逐漸確定了信仰多元、宗教寬容等原則。

三、東羅馬帝國──東正教

  在巴爾幹半島屹立不搖的東羅馬帝國,雖然在文化上大致承襲羅馬文化,但政治、經濟、社會上都有異於西歐。在政治上採取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在經濟上採取統制經濟、專賣制度,在法律上,則編纂了反映了「君權神授」思想的《查士丁尼法典》,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央集權大帝國在各方面的一統性。

至於社會上,信仰的也是基督教,只不過,隨著東西方政經局勢的歧異,流行在這裡的基督教有了不一樣的發展。西元五世紀時,皇族普爾喀麗婭推崇瑪麗亞,由是出現了聖母信仰,守護聖母瑪麗亞因此成為皇帝更神聖的使命,而這也讓拒絕聖母說的聶斯托里被視為異端;其後查士丁尼大帝統治時期,是東羅馬帝國最輝煌的時代,但是他以政領教的強勢作法,也讓東羅馬的基督教逐漸走向政教合一,最後在西元十一世紀分裂出希臘正教。從政治的專制,到經濟的專賣、統制,乃至宗教上以政領教的政教合一,我們可以看出,東羅馬帝國在基督教世界「君權凌駕於教權」的獨特性。

項目

中古西歐

東羅馬帝國

政體

封建制度,地方分權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經濟

莊園經濟,農業為主

大莊園制度,商業發達

文化

農村文化

城市文明

語文

拉丁文

希臘文

派別

羅馬公教,強調普世性

希臘正教,強調正統性

政教

政教分離

政教合一

四、印度──佛教

阿利安人統治印度之後,為了維持血統純淨與統治地位,實施以種姓制度為主的婆羅門教,使得社會階級嚴明。直至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才打破階級制度,主張眾生平等,逐漸為統治階層所接受,成為孔雀王朝的國教。此後佛教與婆羅門教互有起落,直到西元四世紀笈多王朝統治期間,印度教融合婆羅門教、佛教及民間信仰,成為印度信仰的主流。西元六到八世紀戒日王朝時期,佛教曾經短暫復興,不過,西元八世紀以後,受到穆斯林入侵的影響,佛教勢力在印度從此一蹶不振。

  印度本土的佛教雖沒落,卻在其他地區開花結果。佛教分為兩派,大乘佛教與小城佛教,大乘佛教北傳至中國、朝鮮、日本與西藏,在中國形成佛教中國化;小乘佛教則南傳至斯里蘭卡及東南亞,甚至成為部分國家的國教。

項目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修行

普渡眾生

自我解脫

特色

入世

出世

傳播路線

經由陸路北傳

經由海路南傳

盛行地區

東亞

東南亞

五、西亞──伊斯蘭教

西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為阿拉伯人所信仰,迅速擴張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除了宗教狂熱、經濟因素以及較為寬大的統治政策之外,還有就是兩強(拜占庭帝國與波斯薩桑帝國)相互對抗的鷸蚌相爭局面,因此,伊斯蘭勢力得以迅速擴張,與基督教、佛教勢力分庭抗禮。

  西元七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因為哈里發繼承問題,分裂為什葉派與索尼派,後來什葉派獲勝,不旋踵又因為政治利益、教義歧異以及傳承爭議再度分裂,分裂為黑衣大食、白衣大食、綠衣大食。傳至西元十一至十三世紀,塞爾柱土耳其人與鄂圖曼土耳其人崛起,分別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新主人。

名稱

黑衣大食

白衣大食

綠衣大食

王朝

阿拔斯王朝

西班牙的奧瑪雅王朝

法提瑪王朝

首都

巴格達

哥多華

開鑼

君王

世襲

選舉

世襲

滅亡

蒙古西征

西班牙人推翻

塞爾柱土耳其人

六、總結

  由以上可知,中古時代雖然統治的王朝或王國有所更迭,但整體而言,仍是各個宗教勢力的版圖角力,因此,掌握各個宗教的發展概況,再與政權的演變相結合,就能為看似複雜的中古時代,畫出一幅清晰的藍圖。

另外,中古時代的十字軍東征、蒙古西征,為東西方帶來貿易發展與文化交流,從而帶動文藝復興的興起,而文藝復興,又為日後各種思潮所形成的運動與主義,提供了興起的背景條件。下一回,我們就要跨入近代,看看這些思潮與運動所帶來的影響。

 

陳啟鵬/幼獅文藝2010年3月,675期

 BACK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