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理工科最好?

 

 

考季結束,又有一批「新鮮人」將進入大學,展開青春歲月中最多采多姿的一頁。但有朋友的孩子明明是考進名校的理工學院,值得大聲恭喜,但家中卻籠罩著低氣壓,嗅不出一絲興奮與快樂的氣息。

這是怎麼回事?雖然好奇,但人家沒開口,我也不好冒失詢問。隨口聊起咱家兩個孩子的近況,朋友突然問道:「你家樂樂為什麼不再念理工了?理工有什麼不好?他都進入一流學校的研究所耶!為什麼放棄?」

朋友和他的公子都睜著晶亮的眼睛望著我,等著答案。我一下子明白是怎麼回事了,一定是這對母子對大學念的科系出現歧見,而且是媽媽極力主張孩子走理工這條路,孩子卻不願意,所以想聽聽咱家讀理工的次子樂樂的經驗來做參考。

咱家樂樂是個自動自發、樂在讀書的學生,所以一路順利考進第一志願的高中、大學;但在剛剛成為研究生、開始埋首實驗室時,他卻有了另一番深思後的決定──不再繼續攻讀理工學院更上一層樓的學位,而選擇尋找其他的發展。

最初聽到他做此決定,我和孩子的爸雖然覺得可惜,但不感到震驚,一來是我們一向相信他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二來其實此事已經醞釀好一陣子,因為他不斷閱讀各種書籍、常常跟我一聊天就是兩、三個小時,已經可以看出端倪了。我只是不說穿,而是鼓勵他不斷說出自己的觀察與想法,我再適時丟出問題,藉由不斷聊天的過程中,陪伴他慢慢整理思緒,最後由他自己做出決定,找出興趣與方向,勇敢的往前走。

樂樂認為,理工人才待在實驗室,成為一位優秀的研發人員,對國家和企業而言是有巨大的貢獻;但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熱情,唯有熱忱、有理想,願意奉獻自己的年輕生命去造福全人類,才能忍得住寂寞、做得快樂,否則對個人而言可能會是災難。因為,在學長和教授身上,他觀察到做研究只有兩件事:看論文、讀書,以及摸機器、使用電腦。

這小子還如此描述:實驗室人的特徵就是眼睛瞇瞇的(因為長期看電腦)、身材胖胖的(因為都坐著不動)、穿著矬矬的(因為待在實驗室不用重視穿著)、個性宅宅的(因為喜歡上網,不知如何跟女生說話)、頭髮禿禿的(長年大量耗費腦力,幾乎是工學院教授必備髮型)。他不想做這麼「偉大」的人。

讀理工在臺灣是大熱門,許多家長極力灌輸孩子「走理工的路很好」。家長在乎孩子畢業後好找工作、有穩定的薪水,但是恐怕沒有考慮到待在實驗室的真實生活,也不知道他的孩子是否適合。樂樂說:「因為,家長大多數沒待過實驗室!」

理工人才的確很好找工作,且有穩定的薪水,但是如果對所學和工作沒有熱情,一個個年輕、熱情的生命,可能就這樣被實驗室慢慢消磨殆盡──無論是在學校的實驗室,還是在科學園區的實驗室。

樂樂先前跟我聊的這些話,我轉述給朋友和她的公子聽,希望這一對母子能藉此激發出一點想法或共識。親愛的讀者,您呢?


汪詠黛
/人間福報 民國100830日 家庭12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