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同志的彩虹世界──

專訪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呂欣潔主任

 

 

  一個有些悶熱的春季午後,依約前往位於古亭站附近的「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電梯門打開,在盡頭轉角處,隱身在住家大樓中,沒有醒目的招牌,我走向掛著彩虹旗標誌的鐵門前,按下了電鈴。

  同志議題一直是現代開放社會一個最具爭議的話題,局外人事不關己,當局者聲嘶力竭吶喊「平等」,卻也不見得就可換來相對的尊重。

  「生在臺灣的同志朋友是比較辛苦的。」同志諮詢熱線政策推廣部呂主任感慨的說道。同性戀並不是一種疾病,也不是一種不正常、不自然的表現,就像異性戀者一樣,同志朋友也需要愛情,渴望戀情能受到朋友、家人的祝福。在現今開放的社會,尊重與自己有差異的人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同志之路走來卻是顛簸崎嶇的。

一、同志諮詢熱線成立緣起

  「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成立已12年,是全臺唯一提供電話諮詢服務給同志及同志父母的機構。10幾年前臺灣對於同志的議題比較封閉,同志朋友若遇到困難,無法得到友善的對待與專業的協助,而「同儕輔導」就成為熱線最主要的工作。因為我們相信同志最能同理同志,讓同志來幫助同志。希望提供同志社群一個支持的網絡。

  目前同志諮詢熱線義工約100~150人,多數為同志朋友,少數為異性戀對同志友善的朋友,以大學生與上班族為主。

二、同儕輔導理念更具效益

  10多年前同志朋友若遇到任何問題,在一般輔導團體並無法得到友善的對待,或是輔導者並不了解同志議題,同志朋友在這種環境下對於自身的問題並無法得到解決,甚至有可能受到二度傷害。因此,同志熱線秉持「同儕輔導」的理念,提供最同理及貼進同志生命的諮詢服務,並積極給予相關資源,鼓勵同志拓展同志生活,提供一個不對同志性傾向質疑的環境。讓同志朋友不管在學校、職場、家庭遇到問題都能得到安慰與支持,不再感到孤單。呂主任表示,「這種輔導模式,如同晚晴婦女協會,利用離婚婦女輔導相似遭遇的婦女。同志長期受到歧視與壓抑,通常比較沒有辦法信任一般的輔導人員,同儕輔導較容易產生信任感、同理心。」

三、男同志=娘娘腔?女同志=男人婆?

  其實性別氣質很陽剛的女性不等於就是女同志,而氣質陰柔的男性也不一定就是男同志。一般來說,同志是沒有辦法靠外表辨認出來的。外在裝扮的表現不代表每個人的性傾向。「期待大家學會尊重每一個人的性別氣質,對於同志自己選擇的妝扮認同。」呂主任微笑的表示。

  有些女異性戀者平常熱愛中性打扮,卻因為刻板印象,導致一般人誤會他們是同志而找不到戀愛或結婚的對象。但外表只是表現自己的方式。不管是性傾向的不同,還是性別氣質的不同,都只是一種差異,而不是優劣,都應予以尊重。

四、性別角色變動高

  同志伴侶其實並不存在著一個扮演男性一個扮演女性的規則,這樣二元的性別並不是同志互動模式,對同志伴侶而言,角色是比較有彈性的,遇到不同的事情也許強勢主導的人會是不同的。一般異性戀的關係,通常男性是比較主動或強勢的,而女性多扮演較被動溫柔的角色,這種關係是比較僵化、不會流動的,但在同志世界裡,關係模式是會流動的,彈性比較大。

五、出櫃的掙扎

  一般人大概在小四~小六左右就開始有情竇初開的感覺,同志朋友通常在第一次喜歡人時,就能感受到自己跟同學不同,但是因為社會長期對同志汙名化,因此當孩子發現自己與別人不同時,最常見的反應是感到茫然、害怕或否定自己,這也是為何我們希望從小就有多元性別教育課題,當孩子一發現自己的不同時,就能在一個安全友善的多元環境成長。

  同志出櫃的歷程很漫長,在發現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到確實認同自己是同志的身分,是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而認同自己到可以跟人說你是同志,又是另一個歷程。大部分同志會先試著跟自己周遭對同志友善的朋友出櫃,出櫃有可能是傷害的歷程,也有可能是獲得力量的一個過程。比較好的狀況可能是當他出櫃後第一個朋友有很友善的回應,便有勇氣嘗試跟第二個人開口,在過程中建立自己的認同感。但也有不好的狀況,可能在出櫃時受挫,例如:男同志出櫃時常被標籤化,被認為有愛滋病,開始被同學嘲弄。同志朋友會將很多負面感覺歸咎到他是同志的身分上,全盤否定自己,變得退縮、逃避自我,認為沒人愛自己,父母、親人一定不會諒解,沒有未來。這種情形就需要我們帶領他們進入支持同志的社群,認識友善的朋友、友善的老師,讓自信心再慢慢一點一滴構築起來。

  近幾年同志朋友慢慢感受到社會的改變,在職場上出櫃,能得到很好的支持,不會因為你的性傾向而否定個人的工作能力。而新一代的父母也較能包容孩子的選擇,給予支持,這是社會對性別框架的解放。

 

同志朋友展開紅、橙、黃、綠、藍、紫的彩虹旗,向世界宣告同志社群的多彩多姿。

六、家庭功能正待你我正視

  同志對婚姻的期待其實與異性戀者是一樣的他們希望政府能對同志婚姻認可,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包含買房子、報稅、遺產等問題也能跟異性戀者擁有相同的權利。

  關於領養小孩的問題,某些國家認為孩子只要在一個有愛及有人可以成為他支持系統的環境下長大,就是完善的家庭。但在華人地區還是比較傾向有男性長輩及女性長輩的形象。日前桃園地方法院駁回了一對同志領養小孩的申請,其實政府不應該決定孩子應該要有怎樣的家庭,並對家庭只有一種想像,那跟長期以來全世界在推行多元家庭的趨勢是有差距的。如果政府認為一個爸爸一個媽媽才是好的家庭,那就否定了其他形式的家庭,當然也包括同志家庭。

  同志能見度在近幾年有所提升,從前的同志朋友,常常是在盡了家庭的義務後,才正視自己的同志傾向,或是就選擇一生壓抑。在臺灣同志的老年問題可從公共的層面來探討,臺灣社會長期以來都把老年照護責任放在家庭上,要媳婦或兒女肩負照顧老年人的工作,政府對於老年照護的福利相對較少,同志朋友因此對於老年生活感到憂心。由於沒有後代,目前老年同志朋友會形成一個團體,承諾互相照顧對方,不管是不是同志朋友,若政府能夠對於老年照護有更多福利,那同志朋友就不需因為同志身分而對未來感到不安。

  呂主任對於同志議題有問必答,侃侃而談,以最真實的角度與態度讓我們更深入同志朋友的世界,透過此次的專訪,我看到一個為同志社群發聲的勇敢女生,期待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一個全新互相尊重的平等時代就在不遠的未來。

相關名詞解釋:

1.同志

狹義上原指同性戀族群,而後意涵與內容開始不斷擴充,至今廣義上可包含L(女同性戀)、G(男同性戀)、B(雙性戀)、T(跨性別)等四大族群,以及不符合異性戀主流價值的其他性少數族群。本詞首度被挪用,有一說為1989年香港的第一屆同志電影節,由香港作家林奕華與邁可提出。而後1991年再度出現在臺灣金馬影展的同志專題中,而後開始在臺灣通用流行。

2.彩虹旗

同志平權運動常使用的象徵標誌,共有紅、橙、黃、綠、藍、紫六種顏色,分別代表「生命」、「復原」、「太陽」、「自然與寧靜」、「和諧」、「靈魂」,象徵同志社群的多彩多姿。

3.Straight

即異性戀,又稱「直人」,也依男女不同而稱為「異男」、「異女」。

4.直同志

「Straight」與「同志」的組合,指認同同志、對同志友善、顛覆性別霸權位置的異性戀者。

5.恐同症(Homophobia)

同性戀恐懼症。指厭惡同志情結、對同志抱持偏見、歧視的心態。

6.出櫃(Come Out)

同志向他人表明性傾向時,稱為「走出衣櫃」(come out of the closet),簡稱「出櫃」,又稱「現身」,相對詞則是「未出櫃」(in the closet)。

7.不分

原出現在女同志文化中的名詞,字面上可以解釋為「不被分類」或「難以被分類」,指裝扮、行為、氣質上,較難以(或不願)被界定成T或婆的刻板角色。此概念後來也被男同志沿用在伴侶關係(哥、弟)與性行為(1、0)的分類與認同上。

 

資料來源:臺灣同志諮詢熱線http://www.hotline.org.tw/front/bin/home.phtml

  姜洋/採訪整理

99.5.12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