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生命教育之窗 看見學子的無窮藍天

──專訪建功高中李玉美校長

 

 

前言
  99課綱,生命教育將占一學分,面對課綱帶來的改變,我們特別訪問建功高中李玉美校長。李校長為心理輔導學系出身,並參與第一屆生命教育師資培訓班,更曾跟隨吳英璋前教育局長推動壓力紓解、危機的處理等議題,他們研究的結果至今仍廣被國內醫院用於輔導與治療。李校長身為學校掌舵者且親身經歷生命教育的師資育成與教材編撰過程,因此各校未來面對生命教育教學時,不妨將李校長深入的觀點納入考慮。
  討論99課綱前,李校長也與我們分享她成為生命教育者的過程,由她豐富的經歷中,我們不但學習到生命教育者應有謙沖為懷的態度,更能體會國內拓墾生命教育荒土時的艱難,這個經驗也能提醒未來加入的教育者,應念茲在茲,抱持著正確、盡心的態度面對生命教育,不負前人的努力,共同建構我國成熟的生命教育體系。

遇見恩師 開啟自我改變契機
  李校長出身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及其研究所,在師大求學途中,李校長遇見了改變她一生的恩師──吳武典教授。
  儘管已經歷數十年,她仍清楚的記得吳武典教授當時的教導:「我是個內向的人,但『人可以選擇自己的模樣』,因此我決定做個突破的實驗,開始主動與人打招呼,想試試看性格是否能因後天的努力而改變?」吳武典教授當時也未曾料到,他所謂的「小實驗」卻造成極大的改變。
  「難道處女座A型的我,就只能遵照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活著嗎?」。「人有權選擇自己樂意呈現的樣貌」這個嶄新的觀點讓李校長開始嘗試著對人對事更主動、積極,習以為常後,現在我們看到的李校長俐落明快、爽朗隨和,完全沒有半點「處女座A型」應該具有的傳統印象了。
  李玉美校長感念的說:「吳武典教授不僅改變了我的人生態度,更一路看著我經歷戀愛等人生歷程。」求學中最幸運的莫過於遇到良師益友,吳武典教授的典範不時激勵李玉美校長,讓她在從事教育數十年後仍能保持熱忱,這大概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最佳範例吧!

爽朗健談,時常洋溢笑容的李玉美校長,身上彷彿有源源不絕的教學熱忱

師資培訓 發現生命教育志趣
  問起專業為心理輔導的李校長為何走上生命教育之路,李校長沒有一絲猶豫的答道:「因為有興趣呀!」雖然李校長的回答簡單,但其實道盡了第一期生命教育師資培訓班學員專注投入的特別之處。
  由於國內生命教育初萌芽,願意參與師資培訓的學員都出於自身興趣,這種不因「有所為而為」的態度也讓他們具有更高的熱忱,他們盡心的表現在上課研讀、參與工作坊、提報教案等面向,「因為同理心,不好意思麻煩協助者,學員們就算是小事也盡力去做。」想了一想,李校長笑著補上一句:「參與工作坊時,就連廁所也盡心打掃的非常乾淨!」
  打掃廁所並非師資培訓學員的義務,但學員們卻都主動而為,這群積極、有熱忱的教師們,在師資培訓班結業後成為生命教育領域的重要成員,不僅是生命教育師資的先驅,更將在自殺率逐漸攀高的我國發揮了撫慰社會及安頓人心的關鍵效用。

跟隨前輩 拓墾生命教育荒土

(一)校園自殺事件 引發正視生死關懷:民國70年代,李校長回國繼續教職,未料校園發生資優班學生自殺事件的餘波仍持續盪漾,對教師及同學仍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民風未開的臺灣社會中,教師們並未正式受過壓力紓解與調適、失落與悲傷等輔導課程訓練,所以在面對死亡議題時,往往以迴避取代正視,但這反而讓哀傷無法以正常管道宣洩,李校長這樣形容:學生自殺後班級的上課情形:「學生的東西都還擺在桌上,就像他還沒離開一樣。班上的氣氛是極度壓抑、感傷的,一旦有老師碰觸到這個話題,學生就潰堤。」

學生們無法正確表現悲傷,導致班上的氣氛愈來愈緊繃,像一個逐漸脹大的氣球,大家都惶惶不安,擔心它被戳破時所帶來的衝擊負面效應。李校長深知此時必須求助外援,讓專家帶領學校師長們面對生死關懷的務實面。

(二)吳英璋教授輔導 師大附中成示範學校:李校長四處尋求下,終於有幸向輔導界專家吳英璋教授請益。吳英璋教授不僅在臺大心理系任教,同時也在臺大家醫科看診,是國內生命教育的先鋒。由於吳教授在學術及醫學領域都備受尊崇,平日業務繁重自是不在話下,因此當他接受李校長的請託時,她簡直難以置信:「我們先前完全不認識,但吳教授卻願意花時間來教導我們,當下的感動真是無法言喻!」

在吳英璋教授的輔導下,師大附中教師們學習危機處理,由於學習得早,師大附中也在未來成為此議題的示範學校,並建立起SOP機制,讓各校面對死亡議題時,不僅可防患於未然,並在事後可正確引導學生正視哀傷,度過失落期,使我國學子身心更加健康,不僅可以正確的心態面對死亡議題,面對瓶頸時也能勇於求助,並學會自我調適。

 (三)吳英璋任職教育局 為「生命教育」揭幕:「吳教授任職北市教育局長前,臺灣只有『死亡教育』,是吳教授開啟了『生命教育』。」民國84年吳英璋教授出任臺北市教育局局長,李校長也跟隨著他的腳步,開始推動當時新穎的「生命教育」觀念。

以往國內推動的「死亡教育」源於美國,著重於生命最後階段的死亡議題,並兼及生命價值的教導;吳教授所推動的「生命教育」則不限於死亡議題,還著重於現階段的生活目標,教育學子培養正確的人生價值。「吳教授當時試圖引進國外生死關懷的童書,想讓國內孩童從小就能健康的面對生死議題。」雖然囿於各種因素,80年代未能推行成功,但現今市面上眾多的生命教育童書,溯其根源,其實也是當時吳英璋於局長任內播下的種子。

在吳英璋教授帶領下,李校長等15人組成「壓力紓解」團隊,其紓壓方式為各界認同,許多醫院便採行了他們的紓壓錄音帶為範例,協助病患康復。

  「人生中總會遇見幾個貴人,對我來說就是吳武典教授和吳英璋教授,前者讓我改變人生態度,後者帶領我踏入生命教育的領域,其中辛勞雖不在話下,但所開創的視野卻更加寬闊、美好。」儘管時移境轉,但李校長談起兩位教授,心中仍是懷抱著無限的感激。

李校長侃侃而談她豐富的生命教育教學經驗,讓我們感受到臺灣生命教育的生機與希望

99年 生命教育重要里程碑
  李校長分享投身生命教育的歷程,我們發現,生命教育能被正式列為99課綱的必選修學分,是許多有智前輩,尤其是孫效智教授努力於生命教育的推動,以及師資培育的奮鬥成果,因此在談論如何進行生命教育的教學時,李校長的意見自然值得重視。

(一)生命教育是一生的學習課題:有些學校基於升學考量,將生命教育及生涯規劃合併授課,將生命教育三領域(「終極關懷」、「人格統整與性靈發展」與「倫理思辨」)中各取一單元講授,讓學生了解生命教育的含括範圍。

李校長針對這種意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生命教育含括範圍較生涯規劃廣,生涯規劃常以人生各階段性的發展任務為主,高中階段在以升學進路的取向下,常以認識自己與學群,內容較偏重升學輔導,並不等於生命教育。因此我建議可從生命教育學會編的「生命教育──活出精采的生命」第一章概論談起,介紹學生一扇生命教育之窗,讓他們體會窗外的世界有多寬廣。當他們真的面臨問題時,還會想起有這麼一個解決方法。」

對李校長而言,生命教育與其他學科最大不同處在於它是一輩子都需活用的課題,也因為如此,教學者難以單獨教授生命教育的某一項主題,或略去另一議題不談,而應務實的將哲學與人生、宗教與人生、生死關懷、性愛與婚姻倫理、生命與科技倫理、道德思考與抉擇、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等七個議題詳實的讓孩子們理解。「當然,對於一些學校而言,升學是最重要的議題,但人生中各種議題交錯發生,生命並非單純的直線延伸。」因此,李校長鼓勵各校在注重升學議題之餘,能全面地、多向度地看重生命教育。

(二)探索教育 感受生命:談起如何使學生體悟生命教育,李校長有感而發的說:「首先,生命教育教師必須是一個具有關懷心,能安頓人心的教學者。」

           李校長早年在師大附中擔任實驗組長時,曾為資優班課程安排「人格教育」課程,希望學生經由經驗的分享,以及生活的實際體驗等課程安排,除了在學業學習有優異表現,更希望在品格的自我養成及培育也能有所成長,這個經驗也讓李校長體會到教學態度和課程設計的重要性。

由於生命教育是一種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人、自己與天地的互動,若學校欠缺合格生命教育師資,李校長建議可暫由輔導教師來進行生命教育教學,「因為輔導教師的專業即以『人』為本,他們也較會營造學習氣氛,帶領學生經由探索及體驗而更能有所體會。」

在熱忱及專業下,探索教育是許多生命教育教師會採用的教學方法。探索教育表象是一種活動,但活動實質或背後意涵卻具感動人心的深沈影響力,如李校長最難忘的就是參觀「大體捐贈」的經驗,教師讓他們了解世上有人可以無私的奉獻自己。由此可見,專業教師要活用探索教育以達到教學目標。

(三)活用學習單及多媒體:除了探索教育外,李校長也鼓勵教師們活用學習單及多媒體。生命教育不同於數學、國文等偏重於學理的認知,生命教育著重於個人體驗,所以製作合宜的學習單及多媒體都可助於學生進入狀況,增加學習成效。

            李校長也特別推薦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學科暨研究所的楊秀儀教授對科技倫理的觀點,若教師對科技倫理有疑惑不妨多加參考。

  李玉美校長雖然校務繁重,但仍不吝與我們分享許多精采的觀點,希望李玉美校長的經歷能讓更多新進教師們感受到她推動生命教育十年如一日的熱忱,為奉獻生命教育的堅持執著。懷抱著這份感念及奉獻的心情,相信生命教育的教師們也能為臺灣學子拓展另一片藍天。

 

宋俐瑩採訪報導 99.4.8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